深入你的內在,看見情緒背後真正的自己
我們都知道冥想有許多好處:降低壓力、改善睡眠、提升專注力等等。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冥想最深的價值,不在放鬆,而在「覺察」。
當我們願意靜下來、停下奔忙的腳步,不只是讓大腦「休息」,更是在訓練我們的心——去看清楚那些一直在潛意識中運作、影響我們情緒與行為的根源。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冥想如何幫助我們覺察情緒,並找回內在真正的自由。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感受」什麼嗎?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怎麼表現得得體、成功、有禮貌,但卻從來沒有人好好教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
當你焦慮時,你會趕快滑手機、吃甜食、分散注意力;
當你生氣時,你會壓抑自己、裝沒事、微笑帶過; 當你難過時,你會告訴自己「我不該這麼脆弱」。
久而久之,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變得陌生、抗拒,甚至麻木。
我們把不舒服的情緒「塞回去」,但它們其實沒有消失,只是躲到身體某個角落、潛意識的深處,日後再以更劇烈的方式出現——比如失眠、頭痛、暴飲暴食、甚至憂鬱與身心疾病。
冥想,是一種對情緒的溫柔凝視
冥想練習,最開始是專注在呼吸、身體或當下的一個焦點上。但隨著練習深化,你會開始發現——心裡那些你以為「過去了」的情緒,會一一浮現出來。
可能是:
- 多年前一場沒有道別的告別
- 一句你聽了放在心裡卻從沒說出口的話
- 一份你一直不敢承認的委屈、嫉妒、恐懼
冥想不是叫你「不要有情緒」,而是邀請你去看見:你正在感受什麼。
你會開始發現,情緒其實是一個個訊號、線索,帶你看見:你在哪裡沒有照顧好自己,在哪裡壓抑了渴望。
冥想如何提升「自我覺察」?這3個層次,幫助你更了解自己
1. 你開始察覺當下的身體感受
你會發現:喉嚨有點緊、胃悶悶的、肩膀硬梆梆的……這些其實都是壓力的訊號。
冥想練習中,我們學會傾聽身體的聲音,而非忽略它、壓抑它。
2. 你看見自己的情緒流動
你會開始分辨:「原來我不是生氣,而是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我不是煩躁,而是內心太疲憊卻不敢休息。」 這就是情緒覺察的開端。
3. 你發現信念與習慣背後的模式
更深入的覺察會讓你開始問自己:
「為什麼我總是對某類人特別敏感?」 「為什麼我習慣討好別人,卻常常委屈自己?」 這些答案,不一定馬上出現,但在冥想的靜默中,它們會慢慢浮現。這是自我療癒真正開始的時刻。
一個簡單的「情緒覺察冥想」練習(建議睡前或情緒波動時進行)
- 找個安靜處坐好,閉上眼睛,專注在自然呼吸上 2-3分鐘。
- 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現在感受最強烈的是什麼情緒?」
- 不要壓抑,不要評論,只是命名它:「我是緊張的」「我是傷心的」
- 繼續觀察:這個情緒在身體哪裡?有什麼畫面或記憶浮現?
- 溫柔地對它說:「我看見你了,謝謝你來提醒我。」
- 回到呼吸,再安靜地待一會兒,用柔和的心結束練習。
這個簡單的練習,不只是一次冥想,更是一種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
情緒不是問題,它是通往內在的路
在冥想中,我們不是要「控制情緒」,而是學會「與情緒同在」。
當你越來越能夠覺察每一份感受,而不是壓抑、否定它們,你會發現——你變得更穩、更自由,也更有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風浪。
自我覺察,就是內在自由的開始。
面對情緒,不代表你軟弱,而是你勇敢地選擇了真實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正在經歷人生的混亂與低潮,請不要急著「振作」,也不要責怪自己為何還在痛苦。
請給自己一個機會,每天靜下來幾分鐘,去聽聽心裡真正的聲音。 你會發現,那個你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其實就在你的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