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Caven投資成長家這部影片後,筆者對退休金規劃有了全新的認識。影片的核心是提出一個名為**「金庫策略」**的實用方法,旨在解決多數退休族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創造穩定、不中斷的現金流,同時讓總資產持續增長。
Caven首先點出許多人退休規劃的盲點。他以自己母親為例,即使擁有價值千萬的房產,卻因現金流不足而生活得非常節儉,這正是典型的「資產富裕,現金貧窮」。此外,若退休金完全依賴股息(如0056),其配息金額的波動性很大,甚至可能中斷;若直接從投資組合提領生活費,則會面臨巨大的**「報酬順序風險」**——在股災時被迫賣在低點,嚴重侵蝕本金。
為此,他提出了「金庫策略」,並用一個「水庫與水塔」的比喻讓概念變得淺顯易懂:- 投資部位 (水庫): 這是退休資產的主體,應投入如SPY這類追蹤大盤的ETF,以獲取長期的市場增長。
- 金庫 (水塔): 這是一個現金緩衝池,建議存放五年份的生活費。
- 生活花費 (水龍頭): 每年所需的生活開銷,是從相對穩定的「金庫」中提領,而非直接從波動劇烈的「投資部位」提領。
這個系統的運作規則很明確:
- 每年從「投資部位」提領6% 的資金,注入「金庫」進行補充。
- 每年從「金庫」提領20% 的資金,作為該年度的生活費。
這個策略最令人信服之處在於Caven提供的歷史回測數據。從1993年到2023年長達30年的數據顯示,即使歷經2000年科技泡沫和2008年金融海嘯等重大股災,透過「金庫策略」每年領取的生活費,其波動性極小,相較於直接從投資部位提領,穩定性天差地遠。
更重要的是,此策略不僅確保了現金流,總資產依然能長期增值,而且每年可領的生活費也持續成長,遠遠勝過平均2%的通膨率,確保了購買力不降反升。
心得
筆者最大的啟發是,一個成功的退休計畫,其「行為框架」與「財務模型」同等重要。許多理財策略在紙上看似完美,卻忽略了人性的脆弱。市場大跌時,看著資產腰斬,很少有人能不為所動,若生活費還得從中提領,恐慌與壓力很可能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例如在最不該賣出的時機清倉。
「金庫策略」的精髓,正在於它建立了一道清晰的防火牆,將短期的生活焦慮與長期的市場波動隔離開來。 理解「金庫」裡還有足夠支應好幾年的生活費,能給予退休者巨大的心理安全感。這份安定感,讓我們能「睡得著覺」,並在市場恐慌時,有信心、有紀律地堅守長期的投資計畫,最終真正享受到複利帶來的豐碩果實。這套方法不僅是財務規劃,更是高明的行為理財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