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和智慧化
上回提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是導入電腦軟體和硬體來實現自動化,進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但關鍵是將實體(物理)世界的資訊數位化,並且將工作轉換為軟體或硬體。
資訊數位化的過程在網際網路(Internet)普及之後開始加速,讓越來越多的電腦上網互聯,接著由於行動網路(Mobile Network)的廣泛佈建,讓更多手機和感測器等行動裝置加入網際網路,再透過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s)積累資訊,匯聚成為巨量資料(也稱為大數據,Big Data)。從1990年代網際網路的濫觴,到2010年左右大數據分析蔚為風潮,大約花了二十年,造就我們目前所在的數位資訊時代。有真材實料的科技業者做務實的創新,但也有人鑽研包裝術、擅長創造新名詞。資訊科技界經常出現時髦但語意不詳的術語(Buzz Words),例如上述的Big Data,並沒有非常嚴謹的定義,因此時常被濫用。我過往在審查一些標榜採用巨量資料分析的研發提案之時,發現不少啼笑皆非的現象。有的提案者說不出資料量有多大,有的以為數百萬位元組(Megabytes)等級的資料就算很大,但我說啊,隨便一顆硬碟都放得進去、一台普通電腦都能處理的資訊,就說是大數據,那又有什麼稀奇呢?
要畫大餅,誰不會畫,而最會畫大餅的,除了商人之外,應該是政府了。德國在2013提出所謂的「工業4.0」(Industry 4.0)計畫[1],希望提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智慧化。計畫一出爐,隨即蔚為風潮,轉變為概念和口號。很多人想,德國這個工業頂尖的國家,喊出這樣的口號,應該有道理。許多談論工業4.0的人,極盡能事地把各種技術包山包海地加到這個概念中,將之渲染成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這十多年來,我們聽過許多與此相關,聽起來很酷,但語意不詳的術語,包括智慧製造、智慧感知、智慧物聯網、網宇實體系統、數位孿生、甚至3D列印也在其中,當然不能沒有大數據分析和AI。
但是,這種大堆頭的概念,究竟造就了多大的突破?產生多大的實質影響?哪些才是真正關鍵核心的技術?
事實上,要實現工業4.0願景中的智慧製造、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系統,並沒有想像中容易,仍然高度仰賴人類工程師來設計軟硬體,依舊沒有效率、需要大量時間和成本,並未解決上回提及的根本的瓶頸。我並不是說工業4.0是場騙局,因為在過去十多年來,製造的技術和效率的確進步了,但過程中運用了大量的專業工程師來開發軟體和硬體,資訊人才短缺始終是個嚴重的問題。
我想,當AI技術能夠有效加速各行各業數位化和智慧化的過程,才稱得上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件事情正在發生之中,雖然對於資訊科技從業者來說,發展AI技術來自動化設計軟硬體幾乎等同於是革自己的命,但這原本就是資訊科技從業者的常態。任何的軟硬體設計,只要離開設計者的腦袋,被記錄為程式碼,設計者就少了一件可做的事情。若是悲觀面對,會聯想到「兔死狗烹」的成語典故;但多年以來,資訊科技界總是充滿了起伏,而厲害的資訊科技從業者總能在一條路走到盡頭之前,找到更寬廣、更進階的另一條路。不過這次變動的影響範圍和幅度遠超過以往,最好是及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