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男友去王品旗下的聚日式鍋物吃火鍋,
吃完後服務生遞給我們一張小小的名片,
輕聲說道:「下次帶這張來,會有招待喔!」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平常我們在餐廳常見的行銷方式,
無非是:集點卡、下次折價券、滿額折扣、會員積分
這些手法幾乎已經讓人麻木了。
但像這種「一張神秘名片+下次有招待」的設計,卻讓我在離開餐廳後,
腦中反覆思考著:「那下次到底會招待什麼呢?」
甚至會有一點小期待,下次要不要揪朋友再去吃一次。
其實,這背後正好運用了多個心理學與行銷理論:
① 稀缺性原理(Scarcity Principle)
「只有部分人才有,讓我感覺自己特別。」
並不是每個人去吃飯都會自動獲得這張名片,
起碼不是進門就人人就發一張,
觀察下來也會安排一位人員負責這一區的幾桌服務,
因此消費者會感受到「我好像被餐廳特別款待」。
人對於稀缺的東西,會自然認定價值更高,因為不是誰都可以擁有。
這和高級餐廳常用的「隱藏菜單」有異曲同工之妙 ——
只有熟客或內行人才知道的特別福利,讓人產生優越感。
🎯 延伸舉例:
星巴克黑卡會員邀請制:不是你想辦就能辦,
需要經過邀請,讓人有成就感。
某些精品店的 VIP 試衣會:僅邀請特定會員參加。
② 好奇心缺口理論(Information Gap Theory)
「不知道的東西,最讓人難以抗拒。」
服務生只說「下次帶來會有招待」,卻沒說招待什麼,創造出「資訊落差」。
根據心理學家 George Loewenstein 的研究,當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某件事」時,好奇心會被激發,心裡產生一股「想去揭曉答案」的驅動力。
🎯 延伸舉例:
盲盒行銷:不知道會抽到什麼,刺激消費者一抽再抽。
神秘倒數活動:「敬請期待即將揭曉的新功能 / 新商品」,
讓人每天點進去看。
③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都已經拿了,不用好像有點浪費。」
消費者拿到名片後,心中會產生一種「我應該去用掉」的微妙心理壓力。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
當行為和信念出現矛盾時,人會傾向透過行動來消除內心的不舒服。
🎯 延伸舉例:
優惠券快到期時的提醒簡訊:讓消費者覺得不使用會浪費。
信用卡點數提醒:「您尚有 1,000 點即將到期」,激發消費者趕快消費。
④ 社會炫耀與社會貨幣(Social Currency)
「有一點特別待遇,讓我可以跟朋友炫耀。」
當消費者感覺自己獲得了「專屬福利」,會更願意在朋友圈中分享、推薦。
Jonah Berger 在《瘋潮行銷》書中提到,
人們會樂於分享可以提升自己社會形象的資訊,
這就是「社會貨幣」的運作。
🎯 延伸舉例:
「我訂得到的米其林餐廳你訂不到」:用餐體驗變成炫耀素材。
Apple AirPods Pro 特殊刻字服務:打造個人化,讓人忍不住秀出來。
⑤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
「既然已經投入,就會傾向繼續使用。」
雖然名片本身沒有價值,但消費者已經「擁有」了這個優惠,
下次去使用它變成理所當然。
這也是許多餐廳會發會員卡、VIP卡的原因:有了,就會想多去幾次,
感覺「有用才值得」。
🎯 延伸舉例:
健身房年費制:繳了就會逼自己去運動,覺得才不會浪費會費。
遊戲內虛寶儲值:儲值後更容易繼續投入時間和金錢。
結論:讓顧客「想回來」的設計,不只是打折
許多餐廳、品牌的行銷還停留在「便宜、折扣、送東西」的階段,
容易讓顧客養成比價習慣。
但像這次聚日式鍋物的小小名片,卻是透過 心理機制設計回流動機,
讓顧客在不知不覺中,期待再次光臨。
下次你在設計自己的行銷活動時,不妨試著思考:
「除了折扣,能不能讓顧客帶點小期待、小驕傲、小好奇,願意再回來?」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