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課題都是在學習 投資,因為活了大半輩子,總覺得在「錢」這部分,還有一些過不去的。
從小到結婚成家,都被媽媽管制有關錢的任何事,她對人和錢的低度安全感,讓我必須勤於工作,但對金錢有了「與惡的距離」,當然無法理財。
稍微脫離了房貸和養家餬口的壓力,我盡情揮灑自己的色彩,覺得盡量花才不會讓年輕留白,今天請客、明天送禮,花錢憑感覺、享浪漫,只覺得要支持別人的創業,支撐他人的心情,不知道流向哪裡,也根本不想要理財。慢慢成為大人,想跟 大人學,對自己財務狀況有些疑惑,已經是中高齡後,於是因人情買保險、看名牌買股票、機動的買基金,年底常吃「龜零膏」,是不年輕的小資族,完全不像在職場衝鋒陷陣近30年。
年過半百,知道不想靠人養,也無法被包養,才正視「人不理財財不理我」的警訊,稍微接觸一些書籍和資訊,比較看得懂自己在買什麼,但有看沒有進,對金錢的大而化之,沒有累積這個年齡該有的財富,又沒有靠山靠家產。
於是,三明治世代 的壓力接踵而至,尤其是老母親的奉養壓力集中在我一人,又需要請外籍看護支撐,保險、房貸、三餐等生活必須開銷……,還沒記完帳的薪水就已呈現負數,雖然快吃土,還是做垂死掙扎,想要顧一點基本的生活品質。
這一年在學的幾件事
「危機就是轉機」絕對是安慰人的,但也是加油站,可以讓老爺車勉強上路。
□把錢當「大人」,也把它當好朋友,尊重它、理解它、好好對待及善用它,但也不要被 #情緒勒索,把它打一百個死結,硬要留在自己身邊,強求的果實不會甜。
□將散落的表件、契約分門別類歸檔,做好個人檔案管理,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記憶,寧願找合適的記憶體,才不會花時間東尋西找,時間和專注力是最可貴的資產。
□消費之前,要多用理性而非感性,消費之後,都要問自己值不值得,一步步修正自己的消費觀,把錢用在刀口上,但不要傷了自己。
□將金錢和關注力用在對的人事物上,不要花錢還找罪受,也不要堆積一些現在用不到的物品,以為會成為國寶。「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雖然看似八股,卻是金句。
□物品夠用、食物夠吃就好,不要養成囤物癖,也不要變成貪吃蛇,降低自己的物質慾望。也不要把自己當名人,不需要這麼多的交際應酬。
為自己創造現金流
以前的我總覺得只擁有錢財,並無法保證能從生活中獲得幸福和喜悅,而且有許多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慢慢發現,除了要「抓漏」,還是要一定的金錢流入,才能像活水一般有較多的自由。
但不需執著於眼前的金錢,而是將投資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在做出投資考量時,查詢、比較、衡量、下決定,為了增加收入,願意付出心力,就能獲得價值更高的報酬。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人少的所在要小心,活用現有的資產,才能創造最大的價值。不管做什麼樣的選擇,我依據「這件事能讓我學到東西嗎?有價值嗎?」作為判斷的標準。
累積財富還是要有效投資
很多人以為投資,就是買股票、買基金、買房子,但對松浦而言,投資是思考當下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也就是著眼未來,基礎就是妥善管理金錢、時間、心力與體力。
《我對投資的想法》這是 松浦彌太郎 的 投資學,他提到「沉著、理性的做選擇,然後孜孜不倦的行動,就是對未來的投資」,讓我反省以前什麼都不想,只想當下過得開心就好,反而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和金錢。
金錢的本質是「信用」,能夠獲得多數人的信任,相信錢也會越來越喜歡我,也在學習如何妥善「運用」金錢,希望10年後的我,能夠感謝自己現在的投資。
投資自己才能有效增值
知道自己要什麼,才不會迷路,以前我過度的鄙視賺錢是人生的目標,後來發現賺錢不是壞事,而是如何有意義的使用金錢。
具體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達成這個願景,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學習什麼,或是下一步該做什麼,都是投資自己人生的方法。
「千金難買少年貧」,活了大半輩子,發現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也越懂越多,錢財或許不多,但常有貴人相助,隱形的資產頗豐厚,這也是一直覺得自己很富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