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部電影時心想:「啊?結束了嗎?」——但過了幾天,那些片段卻像被放進心裡的種子,時不時浮現、發酵,甚至開始與角色產生共鳴。
對我來說,《世界上最爛的人》就是這樣的作品。
《世界上最爛的人》是一部挪威電影,主角茱莉是一個正在摸索人生方向的年輕女性,故事聚焦於她的愛情、職涯轉換,以及在現代價值觀中尋找自我定位的過程。

茱莉乍看有點神似達珂塔·強生耶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的,是那些不太確定自己方向、經常懷疑自我價值、在多重選擇中徘徊的人生階段。
選擇看似很多,但什麼才是「對」的方向?
女主角茱莉從小就是資優生,「理所當然」地進入醫學系就讀。但一進入菁英環境,她發現自己再也不特別了。她轉讀心理學,又在某天翻著手機相簿時,發現自己或許更喜歡攝影,於是再次轉換跑道。
茱莉看似對人生有想法,其實常覺得格格不入。她渴望自由、討厭被定義,但在主流的價值框架中,卻不斷感到焦慮與迷惘。
兩段截然不同的感情中找尋自我定位
與年長十多歲的漫畫家男友艾克索在一起時,茱莉欣賞他的才華,卻也因為自己沒有相對的成就而產生自卑。在那個「朋友圈幾乎都成家立業」的環境裡,茱莉總顯得侷促;當被問起未來的規劃或職業方向時,她總是語塞。
這種感覺我似曾相識。明明努力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樣子,卻還是忍不住與別人比較,看見自己的不足,然後質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
內心對「無法實現理想」的深層焦慮
後來,茱莉遇見了艾文——與她年紀相仿、性格自由、價值觀也較接近的男友。他們一度陷入熱戀,彷彿彼此就是世界。但從一次吵架時,茱莉不客氣地攻擊艾文的職業與不上進的態度,那些話聽起來像在指責對方,卻也像是在對自己吶喊。
她數落對方無野心,其實是在害怕自己根本一無是處。她將自己的迷惘與脆弱包裹起來,再投射到身邊的人身上。
我們不也會如此嗎?不敢承認自己脆弱,就選擇武裝,然後把那些情緒轉嫁出去。
電影後段她再次與艾克索聯繫。這段重逢我很喜歡——有遺憾、有懊惱,也有溫柔和諒解。我不想劇透太多,但我想,是艾克索的成熟與穩定,讓茱莉暫時有了能夠「被接住」的空間。
她可能從來不是缺乏方向的人,只是從來沒有人真正陪她整理那些混亂的心思。也許因為從小父親缺席,茱莉在尋找的不只是人生的定位,而是一個可以讓她安心做自己的關係。
也讓我想到,我們往往也是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慢慢拼湊出自己的輪廓。
我們同樣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整部電影讓我最共鳴的,也許是那份理想主義。茱莉渴望個人實現、質疑主流價值,也在一次次撞牆之後懷疑自己是不是一事無成。
我們也同樣偶爾會掙扎、感到脆弱、對未來徬徨,不順遂時覺得人生糟透了,懷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爛的人」。
但也許,正是這樣的徬徨與質疑,才讓我們更貼近成為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