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我碎裂的父親
- 作者:納旦尼爾.拉亨梅爾
- 譯者:楊語芸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日期:2025/06/30
- 讀墨AP:https://moo.im/a/agstLQ
他努力維持我熟悉的父親形象,同時在黑暗的陰影中掙扎求生……
一個頂尖知識分子,
何以走向碎裂潦倒的結局?
《我碎裂的父親》是一本既私密,又具公共意義的作品。納旦尼爾.拉亨梅爾並未以怨懟或哀傷的語調書寫,而是以近乎紀實的冷靜筆觸,層層梳理他與父親之間的距離。書中沒有聲嘶力竭的指責,也沒有灑狗血的戲劇轉折,有的只是誠實的困惑與一點一滴的探問——那位曾是童年探險夥伴、生命榜樣的父親,究竟如何一步步變成他最害怕,甚至難以接近的人?
查爾斯.拉亨梅爾曾是才華洋溢的社會學者,擁有清晰的世界觀與敏銳的洞察力。然而,思覺失調症如潮水般襲來,不僅沖垮了他的教職與婚姻,也撕裂了他與兒子之間的親情。他從講台上的學者,跌落為流落街頭的遊民,數度遭警方逮捕,被強制送入精神病房。他未曾傷人,卻因無法符合「正常社會」的標準而被排拒於外。
納旦尼爾沒有關上記憶之門,而是選擇踏上一段漫長的追尋。他探訪父親生命中各階段的見證者:教授、同學、社工、警員……並調閱法院記錄與病歷報告,試圖從散落的記憶與文件中,召喚出那位早已遠去的父親。他不只是為了理解父親,更希望為那段破裂的關係尋找出口。
全球約有百分之一的人口罹患思覺失調症,且多因缺乏病識感而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精神疾病不像外傷,沒有明顯的創口,也難以喚起他人的同情。我們對精神病患的恐懼,往往源自無知與誤解,若能多一分理解與耐心,是否就能減少一些悲劇的發生?
這本書讓我想起,每一位精神病患的背後,都站著一群不知所措的家人,他們既是見證者,也是失落者。納旦尼爾的文字雖然隱忍克制,情感卻如潛流般滲透紙背。他以理性重構父親的人生斷面,也以感性撫平那段曾經的心靈傷痕。《我碎裂的父親》沒有明確的答案,卻提出我們不得不直面的問題:當一個人不再「正常」,我們是否仍願意將他視為一個完整的人?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命運,讓查爾斯免於流離,但我們可以從書中學習如何接納和幫助那些在精神風暴中掙扎的人們。那不只是對一位父親的理解,更是一種對整個社會的善意回應。
*同步發表於讀墨書評:https://readmoo.com/books/remark/single/210394896000101/9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