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與技術選擇
- 在1970年代,臺灣主要以農業和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且缺乏自然資源,但政府透過政策大力推動半導體發展,完成了令人驚嘆的產業轉型。當時臺灣唯一的電子業僅為電子錶組裝,與購買波音飛機所需的龐大數量形成鮮明對比。
- 孫運璿院長與潘文淵先生是半導體發展的先驅。潘文淵博士放棄在美國的高額退休金與70萬美元的教職,回國向蔣經國提出半導體計畫,儘管當時社會輿論質疑(如「美國回來騙錢」、「代工沒出息」),他仍堅持推動,成為臺灣轉型的關鍵啟示。
- RCA計畫:臺灣組建了一個19人的團隊,在美國廣播公司(RCA)無私傳授下,獲得其先進半導體技術與製程轉移。這19人團隊後來成為許多上市櫃公司的副總或董事長(如曹興誠)。他們在工研院電子所組建示範工廠,短短幾個月內,生產良率從RCA的40%提升至90%以上,甚至超越RCA本身,奠定臺灣自主IC產業的基礎,令RCA後悔將技術轉移給臺灣。
- 隨後,政府投入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計畫,作為RCA計畫的下一代延續。
TSMC專業晶圓製造模式與技術突破
- 張忠謀先生從德州儀器回國後,先擔任工研院院長,後主導臺積電的專業晶圓製造模式。他堅持使用「專業晶圓製造」而非「晶圓代工」一詞,認為這更符合臺積電的本質。
- 在VLSI計畫中,張忠謀擔任臺積電董事長,堅持自主技術研發。當IBM試圖透過技術授權壟斷市場,並建議臺積電與聯電停止研發時,當時技術落後兩三代的聯電選擇加入IBM,卻在兩年後宣告失敗;臺積電則堅持自主研發,使其技術持續領先,並成功抓住智慧型手機和AI伺服器的浪潮。
- 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張忠謀看好iPhone的發展潛力,大力增加資本支出,這項正確決策使臺積電跟上智慧型手機浪潮。蘋果選擇與臺積電合作,是因三星和英特爾皆為其競爭對手,不願將技術洩露。
- 臺積電在2020年成為全球最強的晶圓製造公司,目前全球約90%的先進晶片在臺灣製造,所有AI伺服器晶片都需仰賴臺積電。
- 技術選擇關鍵:
- 林本堅博士(Dr. Burn J. Lin)在眾人未考慮光學技術時,率先採用光學曝光技術,並選擇濕式曝光技術,改寫了全球半導體的曝光規格。
- 臺積電選擇ASML的機台而非日本機台,建立與ASML的長期夥伴關係,共同成長。
- 臺積電的成功因素包括:投入大量研發人力(例如:臺灣有3000人研發,他國僅700人),實施三班制輪班研發,以及工程師在半夜機台故障時能迅速修復(例如美國公司可能要等到隔天上班時間,臺灣工程師半夜一兩點就能趕到修復),展現臺灣人勤奮、熱血、負責的精神。
- 臺積電在關鍵時刻敢於「重注豪賭」並成功,其50年來的持續成功並非運氣,而是憑藉著努力與正確的選擇能力,正如「要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電影推介與文化意涵
- 電影《造山者》透過生動影像敘述19人團隊從艱難起步到成就輝煌的故事,展現臺灣人「不畏艱難,勇於挑戰」的精神與堅毅文化。
- 電影中不斷重複當時官員「只許成功不準失敗」的使命感,強調半導體產業不僅是冷冰冰的科技成就,更是臺灣人精神與文化的傳承。
- 推薦觀眾(特別是家中有二類組學生、臺積電股東或關心半導體產業者)透過電影,深入理解產業背後的歷史與精神,因為導演蕭菊珍是文組出身,電影內容深入淺出,無需專業知識也能理解。
- 觀看此電影能幫助臺灣人了解臺灣未來的發展,並對許多事情有更正確的看法。
半導體產業對臺灣經濟與未來展望
- 半導體產業帶動臺灣經濟轉型:從1970年代的低附加值產業,發展到今日對GDP的貢獻率,2023年為18%,2024年已達24%(此數據僅為半導體業產值,不含延伸服務、法律、終端消費等)。
- 臺積電未來五年預期平均成長率在15%至20%,顯示半導體產業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持續重要性。
- 臺灣頂尖學生趨勢轉變:過去多選擇醫學系,現在建中校長觀察到大部分頂尖學生轉向二類組,投入AI與半導體領域。
- 臺積電持續進行全球市場佈局,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建廠,表面上是為維持全球競爭力與供應鏈韌性,但深層原因也包括臺灣作為小島,臺積電已幾乎「抽乾」臺灣人才,因此必須向外擴展,同時也為臺灣人提供海外工作機會。臺積電作為全球市值前十大的公司,在非資源型國家中實屬罕見。
閱讀推薦與學習實踐
- 推薦書籍包括:
- 《亞細亞的孤兒》:深入了解1970年代臺灣半導體發展初期的艱辛與突破,與電影《造山者》的前半段故事相關。
- 《張忠謀傳》:認識張忠謀如何帶領臺積電實現技術自主研發與全球佈局,特別是其回臺後的故事。
- 《晶片戰爭》:探討全球晶片市場與未來科技競爭,凸顯晶片如同石油般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