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on Musk 主導的 AI 新創公司 xAI 每月資金消耗高達 10 億美元,年化燒錢速度恐突破 130 億美元,而對應營收僅約 5 億美元,這樣的資金缺口讓市場對其現金流續航力產生極大疑慮。若無新一輪大規模融資,xAI 恐在 2025 年底前面臨流動性危機。對投資人而言,關鍵在於 Musk 是否會進一步動用特斯拉資源來填補資金缺口,還是選擇稀釋股份引入外部資金。
xAI 與特斯拉的關係也讓投資人憂喜參半。兩家公司在算力資源(如 Dojo 超級電腦)、人才與基礎建設上是否共享資源?若資源重疊導致特斯拉分心或承擔額外成本,長期將衝擊其研發效率與財務穩定性。這層不透明的「關聯性風險」值得股東密切留意。另一方面,特斯拉聲稱在美國德州奧斯汀即將啟動自駕計程車(robotaxi)試點,預計僅剩「幾天」就會正式上路。根據目前披露,試運營車隊規模約為十輛,並採取嚴格地理圍籬與遠端監控模式。投資人需審慎評估這是否為象徵性展示,或為真正商業化部署的起點。
市場對 robotaxi 發展的反應高度取決於其落地實質與透明度。若僅為小規模演示或測試性營運,股價反應可能受限;但若 Tesla 成功展示無人駕駛的可用性與穩定營運能力,則將重新激活市場對其自駕營運模式的想像空間。值得注意的是,德州當局已要求特斯拉延後啟動至 9 月,以待新法規上路,這也為本次部署增添變數。
特斯拉當前估值明顯包含大量 AI 與自駕成長預期。年初至今股價下跌約 20%,但分析機構 Wedbush 仍給予高達 40% 的潛在上行空間,前提是 robotaxi 能實現商業化落地。不過,若此次啟動再次失誤,將可能引發市場信心重挫與估值修正。
競爭環境亦日趨激烈。Waymo、Cruise、VW/Mobileye 等企業已在多個城市進行大規模 robotaxi 部署,多數採用光達等感測器作為核心架構,技術冗餘更高。相比之下,Tesla FSD 採用純視覺系統,在法規審查與複雜交通場景的表現仍有待觀察。
對於 xAI 而言,目前仍未建立明確的營收模型。儘管 Musk 表示將把其 AI 應用(如 Grok 語言模型)整合至社群平台 X 與 Tesla 生態,但企業級應用或授權收入仍未見具體案例。若缺乏變現模式,xAI 恐淪為燒錢機器,進一步拖累資源整合效率。
法規挑戰也不容忽視。德州政府已要求 Tesla 提供完整自駕監控與安全日誌機制,以滿足即將上路的法律規範。此外,xAI 擬於美國孟菲斯設置大型超級電腦機房,其能源消耗與地方供電政策亦可能受到嚴格監管。
另一層風險在於自駕業務可能對特斯拉原有汽車銷售構成衝擊。根據最新財報,Tesla 在中國與歐洲市場銷量年減達雙位數,若 robotaxi 成為焦點,資本與營運資源可能進一步偏離其主力 EV 產品,壓縮整體毛利與市占。
綜合而言,xAI 與特斯拉 robotaxi 的雙重發展策略屬於高風險、高報酬格局。成功實現商業化將為 Tesla 注入全新營收動能,但一旦出現技術或法規失誤,將對股價與市值產生連鎖負面效應。投資人須密切關注 xAI 融資能力、robotaxi 上路進度、自駕技術表現與 Tesla 核心業務穩定性,才能判斷這場「AI 豪賭」是否值得長期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