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時間,喜歡二手書。
從小就對時間著迷,喜愛一切「老」事物。年幼的我喜歡研究家裡的老擺飾,偶爾搖搖晃晃抬起頭,盯著牆上的老鐘看。貓頭鷹形狀的時鐘擺動尾巴,時針輕輕劃過的,是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還有那間二手書店。

以前愛去的二手書店開在住家附近,沒有店名,只有不起眼的店面,最裡面放一臺大電風扇,風扇前面豎立起幾排書架,密密麻麻擺放新舊不一的二手書,均一價五十元。小時候沒什麼娛樂,除了電視,最喜歡的就是看書。當時一個便當只要五十元,新書價和現在倒是相差不多,對那時的我而言,能買一本新書是很奢侈的,二手書自然就成了最佳選擇。
逐漸懂事以後,二手書吸引我的不止是價格,還有泛黃書頁裡藏匿的時間。如果幸運一點,還能發現一些書裡寫有某位這本書的讀者的筆記。
目光和意識在字裡行間流動,穿梭在偶遇的畫記和筆跡中,彷彿就在某個時刻,與寫下這些筆記的讀者交會——不知道他/她的性別,他們的年齡,他們的身份,僅僅是與他們閱讀這本書時的「狀態」交會,也許是場靈魂的巧遇,那樣接近,而那樣有充分的距離。我愛以這種神秘而安全的方式,認識這世界上不一樣的人。
後來的我有足夠的錢買新書,不過對二手書,或者說時間感的喜愛仍然不減。徜徉在過去與過去間,忘記未來在向我靠近,一直到搬家,方才驚覺世間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曾經珍藏的舊書變成佔據空間的敵人。隨著在人間的體驗增加,我理解了許多小時候不能理解的事,比如二手書店為什麼永遠關上鐵門,成為過去的一部分。比如學會了擁有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
為了騰出空間安放自己,我學會與電子書為伍。身邊的舊書有的以低價尋找能繼續收留它們的有緣人,有的贈送給喜歡的朋友或是公益團體。明明是所謂的Z世代,卻感覺自己花了許多力氣習慣隔著螢幕看書。倘我能行至遲暮,紙本書是否還會存在,抑或是它們將會和那間記憶中的二手書店一樣,成為緬懷的過去呢?
朋友曾經說,我的內心住著一個老靈魂。我自己也會如此猜想,不然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會為這些從未經歷過的年代感著迷。只是舊書頁的黃斑和蛀痕也是時間堆積的結果,二手書也曾經是新書,而我的靈魂不論老或年輕,也終將要別過人世。
當我寫下「此刻」,此刻已經成為過去。雖然終有一天要向二手書道別,但我會不斷迎接下一個「此刻」。時間依然在往前堆積,若塵緣未了,不同的靈魂總會以另一種方式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