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皆有靈
定序上,要先來說「靈」。
說到「靈」,能想到些什麼呢?靈魂、靈界、靈性、靈能、靈氣、祖靈、神靈、守護靈、精靈,還有此系列文章提到的靈性急症、靈性膨脹、靈性逃避、靈性病理、靈性恐慌、靈魂暗夜,以技能來說有通靈、亡靈溝通,關於成長主題還有靈魂課題、靈性覺醒等。
這些,都不用管。
一開始在盤古圖時期教學時所講的「靈」,指的是一個整體,像是描述一個使人類宇宙得以存在的靈性整體蘊含。
不說是靈性空間,是因為「靈」的當中是飽滿的,相較於我們宇宙裡還有許多空虛閒置的空間,讓我們可去賦予它新的意義與價值,填入新的體驗與記憶,創造新的存有與事物去豐富其中,「靈」則是一切存有密集填塞、堆累層積的總和。
因此,我通常不會稱「靈」是靈性宇宙,賦予它空間的意涵,而會稱為「靈域」,以一個領域的概念來認識它。
當然,叫「靈界」也可以。這也算指涉某類界域的名稱。
只是「靈界」一詞多數人已保有各自的既定印象,每種文化各有各的靈界,為能與它們作適當區分,所以吾依然會傾向以「靈域」稱之。
靈域不是先有空間餘裕才讓存有填入,是存有加入的本身使它不斷成長擴大。
目前還沒到極限,也不會有極限。
會有這種感受,是與我體驗過的前世有關。
有興趣可回顧此篇《鍊魂師是什麼?(二)靈魂靠體驗成長》。
靈域,吾現在也會以集體潛意識代稱它。
不否認的,多數人比起稱為靈域,感覺上,叫集體潛意識接受度更高。
多虧榮格與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普及。
許多人也覺得科學點的專有名詞較貼近生活吧。
在「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時,集體潛意識被我描述成一個意識空間。
這是方便論文撰寫之用,因為我的理解難以找到適合的印證。
但若真當成一個空間去理解也可以。
就當是一個塞滿滿的空間,空間的界壁還很有彈性,不斷硬擠東西進去還可以越擠越大,使原本的體積變得更加巨大的一個空間領域。
而靈域,實際上也比人類一般所認知概念的集體潛意識要大得多。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人類有人類的集體潛意識,鳥類有鳥類的集體潛意識,魚類有魚類的集體潛意識,植物有植物的集體潛意識,甚至金石類也有金石類自己的集體潛意識。
新時代靈性學說中談到「靈」,則發展出多維度宇宙、星際文明與意識頻率的理論架構,視靈界為多層次意識場的一部分。
也可說在身心靈領域,有一脈是認為有外星人的,認為地球上有不少外星人轉世。因此,我們也可以認為,外星人也有屬於外星人的集體潛意識存在。
同樣的,還可能有某些我們還尚未接觸過,也沒有任何認知可能的未知物種,同樣亦有專屬於該未知物種的集體潛意識。
當然,榮格說的集體潛意識,就是指這一切總和的集體潛意識,並非單指人類獨有的集體潛意識。
雖然榮格的研究成果多是以人類相關的神話、文化、傳說、宗教及自己以催眠或聯想技術分析探索人類深層意識而來,但因為榮格本身便具有相當程度的通靈能力,也深入探究過神祕學及UFO(不明飛行物(體)或稱未確認飛行物(體)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縮寫:UFO),所以,我認為榮格所指涉的集體潛意識之範圍,應該是有包含非人者在內的集體潛意識。
但當我說到「靈我」時,卻是指人類的集體潛意識範圍內的存在,而非「靈」這個涵蓋了各類物種集體潛意識之全部總和的總體性存在。
若有留意在介紹身心靈關係圖時,其中各時期圖示的變化,就會發現,在最後成圖前,一直是「靈」標示最上面的這個橢圓區塊,最後成圖時,才變成「靈我」。
為什麼多了一個「我」呢?
因為有人格。
在鏡的定律中我寫了一條「萬物有靈」。
每種事物中均有靈魂,均有各自的感受。
不只物品,事件本身也有靈魂。
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許多事件有自己想要的發展,包含一件作品想要怎麼被完成,一場活動想要怎麼發展,一部小說的角色想要怎麼活等,甚至一間公司想要賣什麼,一個品牌想要怎麼呈現在世間的姿態,有多少單純是人的意志所為,而沒有突如其來的意外與莫名冒出的靈感去彰顯新的方向?
或者新的錯亂?
在這些事件中,衝突與協作會不斷發生,有順利有阻礙,有成功有失敗。
但是,對於人而言的失敗,對於事件之靈的本身卻會有收穫。
靈魂的成長需要體驗,依附於人的靈魂如此,附著於事件與物品本身的靈亦如此。
這世界除了人的意志外,還有多少非人意志呢?
這概念不好理解,只能體會。
如果有創作習慣者,應該會體會更多。
每次創作,猶如一場心靈戰爭,或是一場心靈饗宴,端看自己與事物之間的理念與願望是否契合無暇。
不一定能完成,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只要沒被過程中與未完成時的無力感吞沒,也沒被侵蝕精神與意志的緊張壓力擊潰,倘若能有機會細細品味來時路,定會發覺某些不同以往,且值得銘記的體驗。
即使是非常辛苦的回憶。
這便是人之「靈」所要的。
也是許多非人的事物之所求的。
因為人有人的觀念,有認為指標達成如何才算是成功的標準,但對某些非人事物而言,人的觀念與標準不一定能適用。
且因相關體驗的資訊在非人事物間有共享網路存在,一個個成功或失敗的經歷都會被——以我們可能無法理解的方式——讀取並體驗,使這些非人事物在此體驗的相關領域上,可以獲得比人類體驗更豐富的經歷。
試想,如果有一天未來科技更發達了,許多人的生活經歷可以儲存感官感覺並錄製成一個資料檔案,讓其他人想要體驗相同的生活經歷,且想要感受當事人的五官感受時,只需要撥放這個資料檔,就能去實際體驗到當事人的整段經歷與感受。
相關描述的例子,在遊戲《電馭叛客2077》中有個商業產品是大腦幻舞 (brain dance),提供的賣點就是這種體驗的所帶來的沉浸感。
差不多就是這種情況。
只是那些非人者的靈魂體驗共享網路沒那麼複雜的操作,也沒遊戲中描述的那麼刺激就是了。
又要舉例的話,當作是「做夢一場」的感覺會較接近。
而既然情況是如此,「靈」的本身自然也是有靈魂的。
例如這個章節,關於「靈」的說明,我自認熟悉,卻栽了跟斗。
寫廢了七千餘字,後來卡住完全無法動筆,只得去寫別的。
因為「靈」不希望我這麼去介紹它。
它自己本身有希望被認知的內容,不能妥協。
溝通清楚了,這回的「靈」才順寫下去。
但「靈」與「靈我」卻是不同的。
說明盤古圖時說了,一開始有「靈」有「社會」,「靈」與「身體」接觸始有「真我」,「社會」與「身體」接觸始有「假我」。如此,身心靈關係圖的早期雛形盤古圖就完成了。
後面,論文研究後,賦予了「靈」集體潛意識、「真我」個人潛意識、「身體」身體意識、「假我」假我意識、「社會」社會潛意識的概念,並定名「人格意識空間結構圖」,自此定調了這份概念與心理學之間的關係。
還沒完。
略過全意識圖與重定名為身心靈關係圖的過程,在重新製圖時,在靈的位置上本來只寫著「靈(集體潛意識)」而已,與原來沒兩樣。
不料,卻越看越覺得不對勁,似乎少了什麼。
然後看到「真我」與「假我」的「我」,感覺突然有什麼奇怪的感受,於是便將圖上的靈、社會與身體都加了個「我」,變成「靈我」、「身體我」、「社會我」,這才成了下圖:

身心靈關係圖(全我圖)
這個「我」的出現,讓吾頓時對此圖上的內涵有更深的認知,感受到了「我」的存在意志,也開始感受到諸「我」靈魂的活耀。
一種想要表達的意圖藉由「我」傳達出來。
就像,我們想要表達自己時,總是以「我」作為溝通的開頭。
所以,吾覺得,不能讓它們只是處於「鏡」之教學輔助歸類介紹的用途,也要讓它們與八階進行有機的整合與應用,使它們這些「我」也能夠活生生地活著。
這才有了「肉體鍊魂」方向的撰寫與思考。
說它們有人格,是擬人化的介紹,也是當人類去認識某個能溝通的個體所會賦予的屬性。
例如覺得某個寵物或動物似有靈性,能聽懂話,我們就容易說它「像人一樣」。
說有個性嗎?似乎難以詮釋其內在的深層訊息。
說有靈魂嗎?卻又不是那麼飄渺無定的東西。
主張、思想、看法、意志、欲求……
思來想去,還是「人格」較為適合。
諸我皆有人格,有其意欲所求,下回就要去了解「靈我」的這個部分。
[附註]:
將「社會」變成「社會我」,本是有點猶豫的。
因為,論文中的社會我是假我意識與社會潛意識交疊之處,是假我與社會潛意識共同形成的內容,是對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擔任諸種角色的認定,故稱為社會我(social self)。
而集體潛意識與真我意識交疊之處,在論文中表示是榮格所稱的情結原型之存在。也接近我們在此表明的「靈我」。
但考慮到鍊魂內容種在培養「我」之存在,而非培養「靈」與「社會」的背景存在,故還是將「靈我」與「社會我」作為培養重點標示出來,取代原本的「靈」與「社會」。
再加上「身體我」。
如此,將以利與「真我」及「假我」與「自我」之呼應,成為一套「全我」的養成理論。
……全我圖,好像也不錯,身心靈關係圖要改「全我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