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詮釋」與「評估」的一些看法(中)
「詮釋」與「意義」相當依賴內心境界的內涵。
一階的我所詮釋的意義,與三階的我所詮釋的意義定會有所不同;八階的我所詮釋的意義,六階的我可能會完全無法理解那份詮釋中意義是如何產生關聯的。所以,目前程度還不夠的我,就難以理解自己的靈魂為何會對「長生不老」的推廣有這番執著的追求了。
而「評估」要有用,是需要基於真實的。
基於「詮釋」與「意義」所進行的評估,相當容易陷入虛妄與謊言當中,其「價值」的認定也容易造成浮動與貶值。
以買股票來說,若評估是不是要下手買這檔股票的依據,是基於某位大師言之鑿鑿的「詮釋」,或是自己所認為,或是其他專家所認為的,這支股票的公司業務對於世界進步的「意義」,而不是去根據真實市場反應與公司基本面的調查進行評估與分析,那莫名其妙出現虧本的機率恐怕只高不低。
例如某天吾與吾家喵喵吃蒸餃喝燒豆漿時,隔壁桌傳來某位西裝筆挺的年輕業務向一對老夫老妻推薦幹細胞生物科技實驗室的未上市公司股票。
聽那位小年輕描述的幹細胞神奇之處與對於台灣接下來醫療的意義,不禁讓人心生嚮往,莫名感動。
不過,當時台灣幹細胞研究的相關法規還未完善……
這支未上市的公司真沒問題嗎?
這就是藉由他人的「詮釋」與提供的「意義」去投資所要負擔的風險。
沒有親自去「評估」市場現況,了解造成「價值」異動的真實環境背景,例如自己國家當前法規的情況,或某些大宗原物料所在國家的政經情況,那麼,輸到血本無虧是常有的事。
紫微斗數中,有福德宮與財帛宮。在十二宮的四方格排列中,這兩宮永遠相對,互為表裡。
普通解釋上,福德宮代表人的精神生活與享受能力,財帛宮則代表人的物質生活與交易能力;吾家紫微則常問是什麼內隱因素影響了這些外顯能力的狀態,故較重視去了解作為行為源頭的心理活動。
解釋上,吾認為福德宮代表「詮釋」與「意義」,財帛宮代表「評估」與「價值」。
這代表,所謂的精神生活與享受能力的影響關鍵,是人的詮釋能力與如何看待事物的意義所致;所謂的物質生活與交易能力的影響關鍵,是人的評估能力與如何看待事物的價值所致。
而在紫微斗數的十二宮排列中,以福德宮與財帛宮的關係來看,可以明確揭示「詮釋」與「意義」及「評估」與「價值」之間的糾纏與互動。
例,同樣一朵花,可以被詮釋成一個美好的事物,亦可以對一位藝術家有非凡的創作意義,卻也可讓善於評估之人發現其市場價值之所在,或發掘出與誰交易可能會讓花變得更有價值的潛在機會。
詮釋與評估,意義與價值,這些概念之間並不是完全相對的觀念,而是可以視為一種相輔相成,相互克制的交互作用之關係。
將這些寫在肉體鍊魂諸我特性與本質說明之前,是要在更深入探討之前,先明白這些概念,以便建立之後對於肉體鍊魂所提到的相關內容,在實踐與驗證時,可以保持信任與評判同時進行的心理活動之前提準備。
心因性疾病,五行情治養生,內臟器官系統代表的意義內涵,各種意外事故遭遇時所隱喻的象徵意義等,包括接下來要繼續談及的身心靈關係圖的諸我特性與本質,全部都是經過「詮釋」的「意義」。
早期我與人談及心因性疾病相關的觀念時,其實得到的很多反應,有許多並不認可但不好直接反對的能量回饋。(若交流順利,我會感受到之間的能量流暢。)
在當代正統醫學觀的影響下,這些心理影響身體的觀念容易與人們原本熟悉的醫病觀念相衝突。
畢竟,許多人心中早有一套對身體病痛的詮釋,關於疾病的意義亦有一套傳統的理解,對於病了該怎麼處理也有一套心中內藏的自動思維,所以交談間,能感受到不少人對這些內容均有不信任與懷疑的情感波動。(雖然表面上是配合的客氣回應,但少有繼續追問深入內容。)
例如心因性疾病的代表性書籍,由露易絲.賀撰寫,在身心靈成長領域相當出名的,還被台灣某些團體拿來胡亂翻譯,將上帝與基督教觀念都置換成佛道教菩薩思想,並印成善書盜版普發(經營舊書店時收到很多本)的原作:《創造生命的奇蹟:影響五千萬人的自我療癒經典》,在上世紀八O年代,起初完稿尋求出版發行時,就是被許多出版社視為胡言亂語而拒絕出版的失敗作品。
但人們的觀念是會變遷的。
會朝人類所需要的方向與用處去改變。
就像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一樣,常用的觀念知識也始終來自人性。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大概又過了十年,此類身體與心靈之間互有影響的書籍才有漸漸變多的趨勢(出於舊書店收書習慣,我通常會看版權頁)。
這代表,關於心靈會影響身體治癒與療病效果的觀念已逐漸普及。
但本質上,這些資訊依然是經過「詮釋」的「意義」。
如想吸收任何新的詮釋與意義,都必然會與原本舊有的詮釋與意義相衝突。
不是有種叫「空杯心態」的學習心法嗎?就是在說這種滿水的杯子接不了新活水,需清理一些舊內容,為新的詮釋與意義留點新空間,才好接納吸收這些新知識,以免新舊衝突下,流失了某些可能裨益健神的新鮮「知」味。
而藉由各種代表的意義與象徵來推敲自己病症的心理原因,並尋求解決心中致病因由的療癒之道,其實是種對「詮釋」過的「意義」進行「再詮釋」的心理活動。
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別人說的象徵意義與代表意思,我們都是經由自己重新理解之後,再轉換成自已可以接受的形式與內容,才能消化使用。
舉些例子來試驗。
前述的露易絲.賀的著作在第十五章的〈身心療癒表〉所列的病症、致病的可能原因,及療癒病症需要的新的思想型態,其糖尿病的條目寫道:
●糖尿病致病心因:極度想要控制、很沉痛的悲傷、沒有保留愉快感。
○新的思想型態是:此刻我充滿喜悅、我想再選擇去體會今天的快樂。
光看此條目,能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意義嗎?
自己心態上要如何調整呢?
另一本書是賽斯文化出版的《不藥而癒:身心靈整體健康完全講義》。
基於賽斯思想的「信念創造實相」的核心原則,該書認為的致病主因是信念與思想的衝突引起的。
對於慢性病,作者王怡仁醫師認為是「個性創造慢性病」。
他說:「當思想與信念發生衝突時,一個人以什麼樣的個性面對這樣的衝突,他的痛苦就依他的個性如實在他的慢性病上呈現,反過來說,當一個人罹患某種慢性病,也可以從他的慢性病推知他的個性。所以,『個性』與『慢性病』恰恰就是一體的兩面,『慢性病』像鏡子一樣,清楚地映照出罹病者的『個性』。」(該書131頁)
然後,在此書第四章〈疾病要告訴我們什麼〉簡列了各類疾病的「疾病語言」及對治之道。其中糖尿病的條目內容是:(該書171頁)
●疾病語言:這是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雖然我也有想達成的夢想,或想完成的事,但我很怕做任何事給我帶來麻煩,因此,「明哲保身」是最安全的生活模式。說真的,我連體內的血糖都處理不好,其他的事我看就作罷了。
○對治之道:信任生命,以熱情去做你想做的事,當你以喜悅完成你的價值時,血糖就燃燒了。
就這樣。
王怡仁醫師的對治之道與露易絲.賀女士提供的思想新型態相比,喜歡哪一個呢?
或者,能體會他們的意思是說什麼嗎?
若能體會,是模糊感覺還是清楚認知呢?
真的能完全理解他們所要傳達的,且能應用在自己生活中嗎?
再來一位醫師吧。
這是黃鼎殷醫師所著的《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黃鼎殷醫師的心靈對話處方》,內容以情緒毒素的角度探求致病機轉,嘗試以五行情緒調養的方式去調和身體病症現象,並參考王鳳儀善人的「問性治病法」,用「講道理」的方法去使患者改變認知獲得想法通達,且因而得到痊癒。
書中表示,王鳳儀善人此法已經他一再印證,是確實非常有效的方法。(該書102頁)
而在該書講述糖尿病的章節尾末,則列出了糖尿病的真心話,與改善思想的人生動力關鍵:
●糖尿病真心話:【自體免疫引起】我覺得不公平,但又無可奈何!##【肥胖引起】我做不到,算了,我放棄!
○人生動力關鍵:【自體免疫引起】當別人的行為使你生氣時,請反求諸己,問問自己可以為這個情況做些什麼?只問自己能做什麼,不管別人怎麼做,就能減少憤怒不平的情緒,成為更豁達的人。##【肥胖引起】用真誠的心回應生活所發生的事,讓心獲得滿足,就能活得更自信、更快樂。
這是三位前輩們對於糖尿病的心理成因的看法,也個別都給了解症心藥。
有看出三者的雷同之處嗎?
或者覺得三者都有些不同?
這些都是每位作者各自對糖尿病的心理成因的經過「詮釋」的「意義」吧,而同時吸收這三者的意見與想法,並整合出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再詮釋」。
所以,我才會說,藉由各種代表的意義與象徵來推敲自己病症的心理原因,並尋求解決心中致病因由的療癒之道,其實是種對「詮釋」過的「意義」進行「再詮釋」的心理活動。
這也表示,如果對於這些意義的理解與原作者有誤差時,也可能會得出與原作者相差甚多的解釋,因而使自己原本預期能獲得的療癒成效難以實現。
此外,原作者對於自己所給出的資訊,在理解事物本身時,是否有能力確實「詮釋」出事物本身所代表的深層內涵,也是值得顧慮的事。
因為我們原有的詮釋方法與理解的意義,都會干涉新的詮釋與意義的理解方式。
這就可能造成原作者在對於事物要進行詮釋時,造成某些自己不自知的偏差,導致給出的意義偏離了事物本身所要傳達的訊息。
所以,才會需要「評估」。
如果沒有經過客觀評估與驗證,我們難以正確判斷這些內容,對於自己而言是不是能產生有用的「價值」。
這點,不僅在接下來肉體鍊魂的學習上很重要,在學習任何身心靈內容時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