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矽晶圓,藏著數十億顆開關——這是半導體的起點。
「半導體」這三個字,應該是大家這幾年最常聽到、但又說不上來是什麼的名詞。開電視看到它,手機新聞報它,股票市場追著它,國際政治甚至因為它變得緊張。
但如果有人問你:「半導體到底是什麼?」你可能會想一下,然後說出類似:「就是做晶片的東西吧?」、「很重要啦,但我真的不太懂欸」。我們確實每天都在使用半導體,但它不會發光、不會動,也不像手機螢幕或喇叭那樣顯眼。它就像是文明的隱形引擎,藏在每一個看不見的角落,默默讓這個世界轉動。但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半導體,就是能夠控制「開」與「關」的材料。
在半導體出現前,我們用什麼當「開關」?

ENIAC 是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式電腦,使用了超過 17,000 顆真空管,體積龐大、耗電又容易故障,象徵了電晶體誕生前的科技極限。
在 1940 年代以前,電子設備的「開關」大多仰賴一種叫做真空管(Vacuum Tube)的裝置。真空管有點像玻璃泡泡內裝著金屬線圈,能夠控制電子流動,實現開關與放大的功能。這是早期電視、收音機、雷達、甚至第一台電腦(ENIAC)的核心元件。
但它也有三個致命缺點:
- 體積大:一台 ENIAC 電腦用了 1.7 萬顆真空管,整個機器重達 30 噸。
- 耗電高、發熱多:真空管需要高電壓才能工作,會產生大量熱能,容易過熱壞掉。
- 壽命短、不穩定:使用時間久了會燒壞,維修成本高,穩定性差。
所以那時科學家就一直在找有沒有一種體積更小、更省電、能量轉換更有效的開關材料。金屬會導電,塑膠不導電。但有一種材料,恰好介於兩者之間:半導體(Semiconductor)。最常見的半導體是矽(Silicon),它在純淨狀態下導電性很弱,但透過摻雜(doping)少量原子,可以讓它的導電能力產生可控變化。這種控制力,就是打造「開與關」的關鍵能力。它讓我們可以製造出一種名叫電晶體(Transistor)的元件,也就是現代電子產品中最重要的「奈米級開關」。
1947 年,貝爾實驗室用一塊半導體材料鍺(Germanium),做出第一顆能控制電子流動的電晶體。這顆小裝置不再需要抽真空、不會過熱、不容易損壞,卻能完成和真空管一樣的工作—甚至更好。幾年後,他們又改用更穩定、便宜的矽(Silicon),開啟了現代半導體產業的時代。
1948年,《紐約時報》和《時代》報導

1947 年,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成功製造出第一顆電晶體,使用鍺為半導體材料。這顆小裝置讓整個電子時代正式起跑。
1948 年 6 月,《紐約時報》用一個低調卻不失份量的標題報導這項發明:
“This tiny device may lead to pocket-sized radios and computers.”「這個微小的元件,也許會帶來口袋大小的收音機與電腦。」
當時沒人想到,這句話竟準確預言了70年後的智慧手機與筆電世界。
《時代雜誌》則更大膽地形容電晶體
“Like nerves in a human brain, these components may allow machines to think and respond.”「就像人腦的神經,這些元件可能讓機器思考與反應。」
多年後,《時代雜誌》回顧這場革命時說得更直白:「這三人以電晶體,開啟了通訊、運算與控制的未來之門。」這三人,正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 Bardeen、Brattain 與 Shockley。
這些開關多小?多密集?

現代處理器晶片內部由數百億個電晶體構成,每一個都只有幾奈米大小。這些開關構成了我們智慧世界的基礎。
現在的電晶體已經微縮到3奈米等級,一張頭髮大約可以橫放30萬個開關。現代的處理器裡,輕輕鬆鬆就塞進上百億個電晶體,這就像把一座小城市所有的燈光、電路與開關,全都濃縮到比指甲還小的空間中。
從本質來看,數位世界就是無數的「0」與「1」,也就是「開」與「關」的排列組合。
電晶體這種開關,不只改變了電子設備的體積與效能,更重新定義了「思考」的方式。因為它能實現:
- 儲存(記憶體)
- 判斷與執行(邏輯閘、處理器)
- 感知(感測元件)
- 傳遞訊號(通訊晶片)
這些加總起來,就是智慧型裝置、AI、自駕車、5G、甚至太空任務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