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做個財富幸福的人❤️
我看《學會做個有錢人》:努力讓你不窮,會花才讓你致富
最近讀完《學會當個有錢人》,久久無法平靜。這本書不像教科書,也不是冷冰冰的理財工具書,而是一本關於「轉念」的書。
它不是叫你去賺更多錢,而是讓你學會:錢應該怎麼花、怎麼不亂花,以及~怎麼花得有價值。書中主角是位在韓國大型流通企業工作了25年的主管,一直以為勤奮是致富的唯一正道,直到退休前,他的兒子問了他一句話:「為什麼你工作了25年,還是那麼辛苦?」
那一刻他才猛然醒悟~自己只是努力過日子,而不是在為資產努力。他的太太卻不一樣,靠著他穩定的薪水,一點一滴累積資產,在蛋白區買下三間房,最終讓家庭資產突破50億韓元(約新台幣一億元)。
他的人生,從那一刻開始轉彎,不再只相信「工作換錢」,而是從太太與岳父身上,看見了另一種「花錢變錢」的智慧。
🤑原來不是不夠賺,而是不會花
很多人,包括過去的我,總以為致富的第一步是:賺更多。但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支出比收入更重要。」
說穿了,會賺錢其實沒那麼難(上班、兼職、做生意都能賺),但會花錢,才是真正的罕見能力。
這裡的「花錢」不是亂花,而是分清楚三種支出類型:
⏰投資支出:
用在未來會帶來回報的地方,如股票、房產、創業、教育。
⏰必要消費:
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所需。
⏰欲望開銷:
為了炫耀、補償、逃避壓力而產生的花費。
這三類花費,決定了我們的財務命運。而大多數人(包括我過去)都是「先滿足欲望,再苦苦彌補必要消費,最後完全沒能力投資」。
🤔成為小富翁,不靠財經名詞,只靠生活智慧
書中讓我最佩服的是那位「只有高中肄業」卻成為幾十億資產地主的岳父。他的成功秘訣不是報表,也不是期貨,而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原則:花錢之前先想三次,能投資就不消費。
他靠著務農的微薄收入,把生活開支壓到最低,把錢用在:
子女教育(報酬率極高的長線投資)
土地購入(低風險、長期穩定成長)
養韓牛(年報酬率達50%以上)
他不抽菸、不喝酒、不換新衣,也不跟人比較。
而這些選擇,造就了他後來「財富自動生產」的狀態:不用工作,錢也會進來。
這讓我重新思考了一個問題:我每個月的支出,到底是讓我更靠近財務自由,還是只是讓我「過得去」?
🤑理財的開始,是一種人生的覺醒
我曾經也是那個只知道埋頭苦幹的人,早起騎車、週末讀書、努力工作,卻對「錢去哪了」一點都不清楚。
直到我開始接受財務諮詢,與CFP顧問一同設計退休計畫,才意識到:
人生如果沒有財務目標,就像騎單車卻沒有導航──騎得累、卻永遠到不了終點。
現在我開始設定60歲、70歲的財務里程碑;也明白,退休不是休止符,而是另一場華麗的重生。
就像前幾週清晨騎車🚴♀️看見那隻站在路中央的小鳥,被人輕輕扶起送往安全之處,有時人生也會有迷途的時刻,但只要有人提醒你、只要你願意轉彎,就能重新上路。
💝寫在最後:真正的「有錢」,不是銀行裡的數字
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穫不是某個投資技巧,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理財,不只是為了有錢,而是為了有選擇的自由。
我開始學著把錢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學習(讓自己升級)
健康(讓自己能長久)
投資(讓未來更穩)
不是說你不能買喜歡的東西,而是說:如果你每一筆錢都花得有價值,那你就正在成為有錢人的路上。
願我們都能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學會用「聰明花錢」的方式,慢慢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務自由與人生掌控權。
不一定要變成大富翁,但至少,要成為那個「不再為錢焦慮」的小富翁。
📚推薦閱讀:《學會當個有錢人:上班25年的爸爸最想告訴兒子的事》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理財覺醒時刻」,我們一起活得更有選擇、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