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產不在地契上~3間房子的啟示‼️
🏠真正的資產,不在地契上,而是那顆走過風雨助人的心💕~那3間房子的啟示‼️
😊那些沒說出口的資產,藏著她最深的堅強 ~一個真實富足故事她沒有擁有豐富的資產,卻是我見過很「富足」的人。
📈 高資產話題熱,但她讓我看到另一種富有‼️近來報導說,台灣高資產客戶數量持續攀升,許多業務和品牌也開始聚焦這群人。這讓我想起一位多年同學她的人生故事,帶給我完全不同的「富有」定義。
她是我的同學,一位從打拼、負債、低谷,到走進「助人」第三人生的真實故事。
年輕時,她和先生白天上班,晚上繼續拼事業,幾乎沒休過假。
那時的日子很硬,為夢想熬夜也甘願。
後來,他們擁有了市區三間不動產,自己住著有院子的透天厝。
但她從不對外說明這些資產,甚至極少談及財務狀況。
💔 她曾因善良被詐騙,也曾因不懂利率背上債務,但從未放棄,直到第三人生,她選擇用所學去幫助別人,讓愛延續。
這不只是「資產」的故事,更是關於「心靈富足」的啟示。
💖 真正的富有,是有能力幫助別人
她說,真正的財富,是內心的滿足與感恩,她很感激父親留給她的寶貴資產:「知足感恩與惜福」!能夠幫助別人時,那份無需張揚的快樂。
🌱 來自心靈的富足
她的故事,讓我重新思考什麼叫「有錢」:
是在房價飆升的城市擁有幾間不動產?
還是在生命的起伏中,依然選擇向善、向光?
她沒有擁有豐富的資產,卻是我見過最富足、最幸福的人。
🖋️ 後記:
真正的資產,是藏在人心裡的善意與堅強‼️
在追求財務自由與資產累積的年代,願我們別忘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方式,不在只是銀行存摺的數字。
有些人,用心活著,比什麼都「富有」‼️
相信您我都是「最富足」的人‼️
👪👪而她的故事讓我想起前些日子稅務的規劃,我不禁問起我的專業理財顧問蔣竣植CFP,她與先生的稅款很高嗎?未來小孩應如何規劃,顧問貼心分析給我知🥰‼️
同學的稅款涉及遺產稅的專業規劃,以下是我小筆記未來更供同學👩🎓參考📒:
以台灣遺產稅計算🧮如下:
1️⃣課稅基礎計算**
- 房產價值:
土地按「公告現值」、房屋按「評定標準價格」(通常遠低於市價)。
- 其他資產:
存款、股票、投資等皆需計入總遺產。
2️⃣免稅額與扣除額**
- 免稅額:
1,333萬元(所有繼承人共享)。
- 額外扣除:
✓ 配偶扣除額:493萬元
✓ 子女扣除額:每人50萬元
✓ 喪葬費:123萬元
✓ 房貸、債務等(需證明)
3️⃣稅率級距:
- 5,000萬以下:10%
- 5,000萬~1億:15%
- 1億以上:20%
🧮以同學👩🎓的3房子初估試算(假設3房產+其他資產=5,000萬)
1. 總遺產:5,000萬元
2. 扣除項目:
- 免稅額1,333萬 + 喪葬費123萬 + 2名子女100萬 = 1,556萬
3. 課稅遺產:
5,000萬 - 1,556萬 = 3,444萬
4. 應繳稅額:3,444萬 × 10% = 約344.4萬
🧮4招合法節稅策略
1. 生前贈與
- 每年每人「贈與免稅額」244萬(可分年贈與現金或房產持分)。
- 注意:受贈房產後出售,可能需繳高額土增值稅。
2. 保險規劃
- 指定受益人的人壽保險理賠金 。
不計入遺產(但保單要保人需注意「實質課稅」風險)。
3. 不動產貸款
- 房產設定抵押貸款可降低遺產淨值(需證明資金用途正當)。
4. 信託工具
- 透過「遺囑信託」或「自益信託」分批移轉資產,控制分配時程。
溫馨小叮嚀‼️
- 繳稅期限:
繼承人需在 「6個月內」完成申報與繳納,否則加徵滯納金。
- 繼承流程:
需先完稅才能辦理過戶,若現金不足,可申請「實物抵繳」(用部分遺產抵稅)。
溫馨叮嚀:
或許可提早10年以上規劃,避免臨時變現壓力。
若需具體試算,可請相關專業顧問提供試算!
🔥 什麼情況「根本不需要買保險或信託」?
1. 遺產總額 < 免稅額+扣除額
- 若你的 「公告現值+存款+投資」< 1,333 萬(免稅額)+配偶 493 萬+喪葬費 123 萬=1,949 萬,
基本上稅金為 0,小心注意⚠️別被業務員嚇到!
2. 子女財務穩定+家庭關係單純:
- 如果孩子不缺錢、不會爭產,直接繼承最省事(信託管理費反而浪費)。
3. 房產未來可能出售
- 用「贈與」或「信託」取得房產,將來出售時土增稅會爆增(繼承可適用「舊制」節稅)。
4. 你身體健康+預期長壽:
- 買避險保單要繳 20~30 年保費,若你 70 歲後才規劃,保費可能比稅金還貴!
💡 務實建議:先做這 3 件事
1. 查房產「公告現值」:
到【地政網】輸入地段號,算真實遺產價值。
2. 列扣除額清單:
配偶、子女、債務、喪葬費加總,確認是否需繳稅。
3. 試算土增稅:
比較「繼承」vs.「贈與」未來賣房的稅差(繼承通常更省)。
#遺產稅專家的實用筆記
#不動產傳承的聰明策略
以上係屬個人聽聞的筆記📒,因公告現值涉及區域之不同,相關稅務涉及有疑慮還是要與信任的專業顧問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