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慧系統走入生活,誰來定義「適當」的行為?
智慧建築,曾被視為通往節能、健康與效率的未來藍圖。當感測器、控制器與人工智慧進入牆壁之中,設計者往往期待這些「看不見的科技」能主動辨識人類需求、預測行為、執行最佳化的環境調節。
但現實是——自動不等於貼近,預測不等於理解。當這些系統真正進入住戶的生活現場,原本設計中看似完美的邏輯,卻屢屢在日常中遭遇破綻。
本文將帶您深入一項智慧住宅的田野研究,探討當智慧系統與使用者的認知、節奏與習慣產生衝突時,如何透過「人機共演(co-performance)」的角度理解這些摩擦,並轉化為重新協作的契機。現實中的智慧建築:三種常見衝突型態
研究團隊觀察到,住戶與智慧建築之間的衝突,多半來自雙方對「適當行為」的不同判斷。這些判斷落差可歸納為三種類型:
1️⃣ 去情境化的邏輯,無法理解當下脈絡
例如深夜風扇自動啟動,雖然系統依據溫度變化調節氣流,但對熟睡中的住戶來說,這只是突如其來的噪音干擾。
2️⃣ 節能觀念的分歧
設計邏輯強調能效穩定(如恆溫),但住戶反而選擇白天關閉暖氣、傍晚才手動開啟,認為這樣更節能。此類行為無法被系統邏輯理解,也不被計算進績效評估中。
3️⃣ 系統判讀與體感落差
空氣品質達標、溫濕度平衡,但住戶仍感覺「冷風直吹」、「燈光突兀」。數據與感受脫節,成為住戶改用手動控制的主因。
這些衝突指出:所謂「智慧建築」若僅依賴預設參數與運算邏輯,最終將淪為「不懂人」的自動化系統。
當生活出現摩擦:使用者如何展開調整與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衝突並未使住戶放棄科技,而是促使他們發展出多元的應對策略,形成一種「再協調(reconfiguration)」行為:
✅ 自主操作(Do-it-yourself)
住戶透過提早開啟設備、設定排程、開窗通風等方式,手動「配合」系統節奏,使其更貼近自身生活節奏。
✅ 改變環境配置
如增設布簾遮蔽感應器、更動燈具擺設、加裝輔助暖器,讓原系統的運作條件產生變化,進而達成間接調控。
✅ 深層調整設定
技術能力較高者甚至會進入隱藏介面或技術後台,修改燈光延遲關閉時間、通風模式等,以微調系統邏輯。
這些行為不只是操作策略,更是一種「日常實踐下的介面再創造」,住戶實際上是在重新設計智慧建築如何與自己生活協作。
真正的介面是實踐出來的關係,而不是螢幕上的按鈕
我們進一步思考傳統「介面」的定義:介面不只是控制面板或手機App,而是一種透過身體與行為、感官與空間,在實踐中被構築的互動模式。例如:
- 🌬️ 用腳感受地板溫度判斷暖氣狀態,而非查看溫度面板。
- 🪴 根據植物葉面變化決定是否需通風,植物成為「訊號源」。
- 🛋️ 調整家具位置改變感測器判讀邏輯,形成新的空間回應模式。
這些行為與系統之間的關聯,構成一種「非預設、動態生成」的介面:互動不是透過點擊發生,而是透過生活習慣、情境感知與物理行動所「實踐出來」。
讓建築與住戶一起生活,而不是各說各話
1.「智慧建築」若無法回應人類的生活多樣性與行為彈性,其智慧終將成為負擔。
2.真正的智慧,不在於預測行為,而在於能允許例外、理解偏好、學會調整、支持參與。
3.未來智慧建築的設計重點,應從「怎麼讓系統更聰明」,轉向「怎麼讓人與系統更能協作」。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設計哲學的轉向。
📌 反思時間:智慧建築共演策略速覽
✅ 不再追求使用者「遵守系統邏輯」,而是系統「理解使用者語言」。
✅ 設計介面不限於面板與App,更涵蓋日常行為與身體感官。
✅ 衝突是價值差異的浮現點,也是共演關係的起點。
✅ 共演建築強調「能被協商」、「容許手動」、「支持錯誤」的互動空間。
✅ 維護團隊與設計團隊需建立「後設調整機制」,讓住戶行為可回饋至系統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