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設計的新思維:從技術導向走向「人機共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節能建築,不等於永續建築?

綠建築的設計初衷在於降低能源消耗、提升室內環境品質、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多年來,設計者投入大量心力於建築外殼隔熱、設備效率提升、智慧控制與再生能源整合。然而,實務中我們卻常聽到這樣的現象:

  • 「新蓋的綠建築冷氣還是很耗電,因為住戶打開窗就讓系統自動補償。」
  • 「使用者反映系統太難操作,最後都改用移動式電暖器。」
  • 「感測器精準控制換氣,但住戶還是抱怨空氣悶、流動性差。」

這些例子說明,即便建築本身採用了最新科技,但如果人與系統之間沒有建立「有效協作關係」,設計目標仍可能落空。

本文提出一種新觀點:真正具備永續價值的綠建築,必須同時設計人與建築系統「如何共演(co-perform)」。


什麼是「人與建築共演」?

「共演」源自人機互動(HCI)與實踐理論的交叉研究,主張建築內部的使用者與技術系統,都是日常生活實踐的參與者,而不是單純的操作者與設備。

在共演框架下:

  • 建築不只是物理空間,而是與人一起「執行任務」的參與者。
  • 設計不只是預測使用者需求,而是提供可協商、可調整的行為場域。
  • 系統不只是自動運作,而是與人的行為互為回應、共同學習。

這樣的觀點對綠建築設計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轉機:節能不再只靠設備效率與演算法,而是來自「人與系統如何建立共識與協作」。


🌿 綠建築常見難題,如何透過「人機共演」破解?

在眾多綠建築設計中,即使導入高效設備與智慧控制系統,仍經常面臨「使用效果不如預期」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只是技術瑕疵,更是人與系統互動斷裂的徵兆。透過共演(co-performance)的設計思維,這些挑戰可以被重新理解,並轉化為創新改善的機會:


1️⃣ 問題:感測器誤判,引發不當系統啟動(如寵物誤觸照明、無人在場仍通風)

🔧 共演式解法:讓使用者參與「行為情境定義」與感測條件調校

  • 設計簡易的情境管理介面,允許住戶定義例外情境(如:夜間靜止模式、寵物移動過濾)。
  • 允許住戶直接調整感測器敏感度、啟動區域或遮罩範圍,並將這些動作視為有效的系統輸入。
  • 不以「演算法更聰明」為唯一解方,而是透過人機協作讓系統理解使用者生活脈絡。

2️⃣ 問題:環境數據與使用者感受落差,導致舒適度不佳(如溫度適中但仍感悶)

🔧 共演式解法:承認「感官經驗」即是一種有效輸入,納入系統學習參數

  • 設計能記錄住戶手動操作的頻率與時間,辨識與預測個人化的舒適邏輯。
  • 結合環境數據與主觀回饋(例如「悶熱」「冷風直吹」),建構複合型舒適模型。
  • 系統反應不只依賴數據門檻,而是融合感受、節奏與微行為的整體解讀。

3️⃣ 問題:智慧介面操作過於複雜,導致住戶迴避使用、偏向手動操作(如改用可攜式加熱器)

🔧 共演式解法:將「生活習慣」本身視為一種互動介面

  • 將窗戶開啟、遮陽帘拉起、物理開關等行為納入智慧系統的回饋參數。
  • 系統能辨識這些行為模式,並據此調整自身行為,不再過度依賴APP或面板操作。
  • 使用者的行為不再是「與系統對立」,而是被納入共演流程的自然語言。

4️⃣ 問題:系統與實際使用狀況脫節,設計效益無法長期維持(如建築達標卻使用能效偏低)

🔧 共演式解法:設計具「後設調整能力」的使用週期,支援持續校正與協同演化

  • 系統需具備可視化工具,讓住戶了解當前能源狀況與行為影響,產生參與動機。
  • 建築完工並非設計結束,而是「人建協作」的起點;透過週期性住戶回饋、數據觀察與微調,讓效能最佳化成為日常行動。
  • 將維運管理與設計回饋整合,建立「可學習、可成長的建築」。

5️⃣ 問題:設計未考慮動物、植物、家具等實際共居條件,造成設備效能偏差

🔧 共演式解法:納入非人因素作為系統參數,實踐真正的空間共生設計

  • 感測器需設計成能辨識寵物活動、植物狀態或空間流動性,避免誤判或能源浪費。
  • 讓非人要素成為系統理解「生活節奏」的參考:植物葉片濕潤程度可觸發換氣、家具移動可調整照明區域設定。
  • 落實「空間作為生態系」的概念,讓建築系統具備全體環境感知能力。


綠建築無法只靠硬體與預設邏輯達成永續效益。唯有設計出一套能理解人、與人協作、能被人重新定義與調整的系統架構,綠建築的價值才能被真正「活出來」。

📌 關鍵轉念:

不再追求「人配合建築」,而是設計一個能與人「共生活」的智慧建築系統。

將這些共演設計策略納入智慧建築標章、綠建築評估機制、BIM維運規劃,才能真正串聯「設計→使用→回饋→演化」的完整建築生命週期。


共演導向的綠建築設計原則(Co-performance-based Green Design Principles)

為了讓綠建築真正實現永續效益,我們提出以下四項共演導向的設計建議:

1. 📡 設計「行為導向」的介面,而不只是控制面板

建築系統應能識別日常行為(如:開窗、關燈、調整遮陽),並視其為有效輸入,而非干擾。

2. ♻️ 擁抱生活變化,而非試圖消除變異

設計應容許使用者在例外情境中做出即時調整,例如:特定來賓來訪時暫時提升溫度,並允許系統記憶偏好。

3. 🤝 將住戶納入建築效能的「後設計」過程

設計應延伸到建築啟用後的調整期,設計師、系統業者與住戶可透過數據回饋與情境回報共同調校系統行為。

4. 🌿 支援非人行動者的生態參與(例如寵物、植物)

將綠建築中的「生態系」設計落實在日常層面,例如讓植物需求成為空氣品質調節的觸發依據之一。


設計一座會「與人一起生活」的綠建築

在淨零排放、智慧城市與永續生活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綠建築的角色早已不只是能耗指標的達成者。它應該是能與人對話、理解情境、並能一起學習與成長的生活系統。

真正的綠建築,不只是讓科技發揮效能,更要讓使用者願意參與、能夠參與,並且透過參與使整體系統表現更好。

這就是共演(co-performance)帶來的設計思維革新。


📌 反思時間:綠建築設計如何邁向人機共演?

✅ 設計「人可參與」的系統,而不只是「自動化」的系統
✅ 認可人的例外行為是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
✅ 延伸設計責任到「建築使用後期」的行為協調
✅ 視行為為訊號、視感官為回饋,打造可共學的空間介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智慧建築顧問的沙龍
0會員
15內容數
本部落格聚焦於智慧建築設計、能源管理、物聯網應用與永續建築策略。透過實務觀點與產業觀察,分享建築與科技整合的洞見,助您掌握未來空間的核心價值。
2025/06/30
智慧建築時代下的人機協作設計思維,探討人與科技的共演關係,並提出四大核心設計原則:可協商介面、接納衝突、允許非人行動者參與及即時協調反饋循環,旨在創造更自然、動態且富回應力的科技夥伴關係。
Thumbnail
2025/06/30
智慧建築時代下的人機協作設計思維,探討人與科技的共演關係,並提出四大核心設計原則:可協商介面、接納衝突、允許非人行動者參與及即時協調反饋循環,旨在創造更自然、動態且富回應力的科技夥伴關係。
Thumbnail
2025/06/28
在快資訊、快交易、快誘惑的時代,「慢富」似乎成了一種反潮流的選擇。但真正想要長期富足的人,往往不是靠一次的暴利,而是靠一連串清楚、穩定、持續的選擇所累積出來的結果。
2025/06/28
在快資訊、快交易、快誘惑的時代,「慢富」似乎成了一種反潮流的選擇。但真正想要長期富足的人,往往不是靠一次的暴利,而是靠一連串清楚、穩定、持續的選擇所累積出來的結果。
2025/06/27
重新檢視智慧化空間中的人機關係與設計盲點,探討目前智慧建築設計的缺點與未來方向。文章指出現有系統過度強調自動化,忽略使用者行為的複雜性和非預期性,導致實際使用效果不如預期。建議設計師應轉向設計人與科技共生的機制,而非單向控制,並強化系統的回應能力與彈性,讓使用者得以自行調整與再配置。
Thumbnail
2025/06/27
重新檢視智慧化空間中的人機關係與設計盲點,探討目前智慧建築設計的缺點與未來方向。文章指出現有系統過度強調自動化,忽略使用者行為的複雜性和非預期性,導致實際使用效果不如預期。建議設計師應轉向設計人與科技共生的機制,而非單向控制,並強化系統的回應能力與彈性,讓使用者得以自行調整與再配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社會設計的背後時常帶有對於特定議題的關懷、渴望的改變,究竟「設計」能夠介入社區或城市創造哪些改變?
Thumbnail
永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在當今全球挑戰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
Thumbnail
永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環境、經濟和社會三個方面。在當今全球挑戰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永續發展已成為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焦點。 永續發展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保護:永續發展強調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以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能夠電子化的事情,我決不紙本作業;物品盡可能減少包裝甚至趨近零包裝。 我總認為那樣就叫做永續。 但除非人類集體死亡,否則我發現這麼操作,可能會有問題的。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設計與工程的執行受到許多外因介入影響,如財務、勢力、認知、地位、亦或是另一種無知而再也不能像過去般單純!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Thumbnail
三、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   筆者試著以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哲學,探討在該哲學下的新有機建築-體系性建築,以補充、拓展、延續有機建築的哲學與生命。體系性哲學的核心是關係與互動;即透過關係與互動,形成一整體性、原創性、非線性因果性、開放性、動態性、循環性。以下試著以該哲學比較德國有機建
Thumbnail
二、德國有機建築   查維基百科有關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一套有關建築的哲學。其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家具擺飾以及周遭環境良好地整合成整體、彼此相關連的組成。」    「所以我在你面前講有機建築
Thumbnail
二、德國有機建築   查維基百科有關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論述:「有機建築是一套有關建築的哲學。其主張要藉由建築設計促進自然環境與人類居所間的和諧。將建築、家具擺飾以及周遭環境良好地整合成整體、彼此相關連的組成。」    「所以我在你面前講有機建築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