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節能建築,不等於永續建築?
綠建築的設計初衷在於降低能源消耗、提升室內環境品質、並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多年來,設計者投入大量心力於建築外殼隔熱、設備效率提升、智慧控制與再生能源整合。然而,實務中我們卻常聽到這樣的現象:
- 「新蓋的綠建築冷氣還是很耗電,因為住戶打開窗就讓系統自動補償。」
- 「使用者反映系統太難操作,最後都改用移動式電暖器。」
- 「感測器精準控制換氣,但住戶還是抱怨空氣悶、流動性差。」
這些例子說明,即便建築本身採用了最新科技,但如果人與系統之間沒有建立「有效協作關係」,設計目標仍可能落空。
本文提出一種新觀點:真正具備永續價值的綠建築,必須同時設計人與建築系統「如何共演(co-perform)」。
什麼是「人與建築共演」?
「共演」源自人機互動(HCI)與實踐理論的交叉研究,主張建築內部的使用者與技術系統,都是日常生活實踐的參與者,而不是單純的操作者與設備。
在共演框架下:
- 建築不只是物理空間,而是與人一起「執行任務」的參與者。
- 設計不只是預測使用者需求,而是提供可協商、可調整的行為場域。
- 系統不只是自動運作,而是與人的行為互為回應、共同學習。
這樣的觀點對綠建築設計提出了挑戰,也提供了轉機:節能不再只靠設備效率與演算法,而是來自「人與系統如何建立共識與協作」。
🌿 綠建築常見難題,如何透過「人機共演」破解?
在眾多綠建築設計中,即使導入高效設備與智慧控制系統,仍經常面臨「使用效果不如預期」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只是技術瑕疵,更是人與系統互動斷裂的徵兆。透過共演(co-performance)的設計思維,這些挑戰可以被重新理解,並轉化為創新改善的機會:
1️⃣ 問題:感測器誤判,引發不當系統啟動(如寵物誤觸照明、無人在場仍通風)
🔧 共演式解法:讓使用者參與「行為情境定義」與感測條件調校
- 設計簡易的情境管理介面,允許住戶定義例外情境(如:夜間靜止模式、寵物移動過濾)。
- 允許住戶直接調整感測器敏感度、啟動區域或遮罩範圍,並將這些動作視為有效的系統輸入。
- 不以「演算法更聰明」為唯一解方,而是透過人機協作讓系統理解使用者生活脈絡。
2️⃣ 問題:環境數據與使用者感受落差,導致舒適度不佳(如溫度適中但仍感悶)
🔧 共演式解法:承認「感官經驗」即是一種有效輸入,納入系統學習參數
- 設計能記錄住戶手動操作的頻率與時間,辨識與預測個人化的舒適邏輯。
- 結合環境數據與主觀回饋(例如「悶熱」「冷風直吹」),建構複合型舒適模型。
- 系統反應不只依賴數據門檻,而是融合感受、節奏與微行為的整體解讀。
3️⃣ 問題:智慧介面操作過於複雜,導致住戶迴避使用、偏向手動操作(如改用可攜式加熱器)
🔧 共演式解法:將「生活習慣」本身視為一種互動介面
- 將窗戶開啟、遮陽帘拉起、物理開關等行為納入智慧系統的回饋參數。
- 系統能辨識這些行為模式,並據此調整自身行為,不再過度依賴APP或面板操作。
- 使用者的行為不再是「與系統對立」,而是被納入共演流程的自然語言。
4️⃣ 問題:系統與實際使用狀況脫節,設計效益無法長期維持(如建築達標卻使用能效偏低)
🔧 共演式解法:設計具「後設調整能力」的使用週期,支援持續校正與協同演化
- 系統需具備可視化工具,讓住戶了解當前能源狀況與行為影響,產生參與動機。
- 建築完工並非設計結束,而是「人建協作」的起點;透過週期性住戶回饋、數據觀察與微調,讓效能最佳化成為日常行動。
- 將維運管理與設計回饋整合,建立「可學習、可成長的建築」。
5️⃣ 問題:設計未考慮動物、植物、家具等實際共居條件,造成設備效能偏差
🔧 共演式解法:納入非人因素作為系統參數,實踐真正的空間共生設計
- 感測器需設計成能辨識寵物活動、植物狀態或空間流動性,避免誤判或能源浪費。
- 讓非人要素成為系統理解「生活節奏」的參考:植物葉片濕潤程度可觸發換氣、家具移動可調整照明區域設定。
- 落實「空間作為生態系」的概念,讓建築系統具備全體環境感知能力。
綠建築無法只靠硬體與預設邏輯達成永續效益。唯有設計出一套能理解人、與人協作、能被人重新定義與調整的系統架構,綠建築的價值才能被真正「活出來」。
📌 關鍵轉念:
不再追求「人配合建築」,而是設計一個能與人「共生活」的智慧建築系統。
將這些共演設計策略納入智慧建築標章、綠建築評估機制、BIM維運規劃,才能真正串聯「設計→使用→回饋→演化」的完整建築生命週期。
共演導向的綠建築設計原則(Co-performance-based Green Design Principles)
為了讓綠建築真正實現永續效益,我們提出以下四項共演導向的設計建議:
1. 📡 設計「行為導向」的介面,而不只是控制面板
建築系統應能識別日常行為(如:開窗、關燈、調整遮陽),並視其為有效輸入,而非干擾。
2. ♻️ 擁抱生活變化,而非試圖消除變異
設計應容許使用者在例外情境中做出即時調整,例如:特定來賓來訪時暫時提升溫度,並允許系統記憶偏好。
3. 🤝 將住戶納入建築效能的「後設計」過程
設計應延伸到建築啟用後的調整期,設計師、系統業者與住戶可透過數據回饋與情境回報共同調校系統行為。
4. 🌿 支援非人行動者的生態參與(例如寵物、植物)
將綠建築中的「生態系」設計落實在日常層面,例如讓植物需求成為空氣品質調節的觸發依據之一。
設計一座會「與人一起生活」的綠建築
在淨零排放、智慧城市與永續生活日益受到重視的當下,綠建築的角色早已不只是能耗指標的達成者。它應該是能與人對話、理解情境、並能一起學習與成長的生活系統。
真正的綠建築,不只是讓科技發揮效能,更要讓使用者願意參與、能夠參與,並且透過參與使整體系統表現更好。
這就是共演(co-performance)帶來的設計思維革新。
📌 反思時間:綠建築設計如何邁向人機共演?
✅ 設計「人可參與」的系統,而不只是「自動化」的系統
✅ 認可人的例外行為是學習的機會,而非失敗
✅ 延伸設計責任到「建築使用後期」的行為協調
✅ 視行為為訊號、視感官為回饋,打造可共學的空間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