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 潘思璇專訪
潘思璇(CP)曾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證券交易所任職十餘年,如今成為跨足品牌創業、財務顧問與創業輔導的多重角色。這場專訪,她將分享——如何從穩定職涯跨出第一步、用會計背景打造創業優勢、以及在重重壓力中活下來的減法練習。
從證交所走向創業第一步——邊工作邊試水溫,問自己「怎樣的選擇未來不會後悔?」
一份穩定又受肯定的工作,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生活。CP 曾經坐在 101 大樓,處理 IPO 審查與資訊揭露法規修訂等重責大任。在交易所工作 9 年,她深受長官信任、待遇不差——但她的內心,隱隱開啟創業的念頭。
2012 年,她一邊上班一邊「試水溫」,主動洽談品牌代理,販售飾品至台灣。她租下101 附近 5 分鐘的小空間,中午抽空查看小幫手上架進度,逐步建立起初步營運流程。雖尚未規模化,但已開始帶來實質收入,也讓她初步累積了創業經驗,並建立對市場的敏感度。
最終,在 33 歲那年,CP 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辭去證交所的穩定職位,正式全心投入創業。她坦言,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畢竟證交所的工作穩定,多數人不會輕易離開這樣的體制。
當時她問了自己一句關鍵的話:「如果我 50 歲時回頭看,會不會後悔當年沒有試一次?」
就是這個提問,讓她下定決心,不想讓未來的自己感到遺憾,與朋友一同投入電子集點系統的開發,展開第一段全心投入的全職創業旅程。
創業圈罕見的財會背景,用數字思維支撐創業決策
財會人員因為薪水穩定,個性多偏向風險趨避,很少人會出來冒著風險創業。但也因為如此,這讓 CP 成為創業圈中少見具備財會背景的創業者角色。
2013 年,她加入創業家社群 SLP,發現自己成了圈內的「稀有資源」——當其他創業者還在摸索財報與資金規劃時,CP 卻能一眼看出問題、提出對策。她開始擔任新創團隊的財會顧問,從股權規劃一路到募資策略,都能協助,也懂得把複雜的數字語言,翻譯成創業者聽得懂的「商業行動建議」。在她看來,會計不過是一種商業語言,背後隱含的底層邏輯,就是數字思維,能夠成為「支撐創業決策的核心思維架構」,讓創業者走得遠,也走得穩。
CP 擁有創業與會計的雙重背景,能夠從策略與實務兩個層面為創業者提供難以取代的價值。她的經驗也提醒我們——對創業者而言,關鍵在於辨識並善用自己的獨特優勢,讓這個題目因「是你來做」而顯得更合理、更具說服力。
創業者該怎麼退場?——當壓力爆炸,她靠一招減法決定活下來
在訪談當中,詢問到「創業者該怎麼決定是否繼續?」,CP 分享她的經驗:設停損點、設定目標、善用減法。
她說,當時與朋友共同經營電子集點系統,這類 B2B 服務需要極大的商家量體才能損益平衡,而每簽一家店的導入、客服、維運成本都很高,每月支出(Burn rate)高達 90 萬。
同時,她先前的飾品代理仍在運作,且正準備籌備保養品牌,同時電子集點服務創業還在大量燒錢,這樣多重壓力令她身心俱疲。
某天,她靜下心來思考後,在 2 小時內決定勇敢進行「減法」:她將飾品代理公司轉交給朋友經營,親自教對方如何經營;同時,退出電子集點系統的經營,將心力專注在發展自創保養品牌。
另外她也強調:「創業不能只是努力,要有明確且值得投入的成功指標。」
當初創辦保養品牌,她設定了一組實際又具挑戰性的目標,包含 3 年內的營收與穩定客戶數,3 年內沒有達標就不繼續投入。沒想到品牌推出短短幾個月,就開始獲利。
想像力就是你的成就天花板,創業家要練習敢想!
CP 擁有連續創業經驗,加上本身就是會計師,因此現在輔導許多創業家。
CP 經常提醒他的創業家客戶:「不要讓限制性信念困住你,要練習敢想,想像力就是你的成就天花板。」
她回憶,自己最早創辦保養品牌時,只設下 400~800 萬的年營收目標,大約一年就超越目標,年營收很快達到數千萬的水準。而早期開始提供財務顧問服務時,對於每小時 3,000 元的顧問費也曾感到遲疑,回顧這一切都源於對自己的信心不足。這讓她深信:你的想像力決定了你願意伸手觸及的高度。
CP說,「我現在也常想,如果我目前收入再多一個 0 會是怎麼樣狀態?」——因此也鼓勵創業家,想像力就是一個人的成就天花板,要勇敢地去想像,「允許自己」擁有更大的格局。
對「踏實創業」的看法——有球就打,有問題就解決
最後,當問到「如何看待踏實創業」時,CP 笑說:「我沒有特別在想這個問題。」
CP 是一個務實、問題解決導向的創業者。她不會鑽牛角尖,也不喜歡過度沉溺在情緒或感受裡。她說:「有問題就解決,不需要花時間在想『我覺得怎樣』」。這件事該怎麼解決,那就直接處理它。或許許多人會花時間在思考與糾結,但她屬於「有球就打」「腦到手距離很短」的類型。
對她來說,不需要想這麼多,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找到資源、勇敢決策,並在變動中持續修正方向。而對 CP 來說,所謂踏實就是—— 「專注活在當下,踏實的解決當下的問題」。
—-----------
CP 的故事,沒有閃亮的開場,卻有著一次次誠實轉彎的勇氣。
她也曾在穩定的職涯中猶豫、在創業多線並行下感到疲憊。真正讓她走出來的,不是某個成功模型,而是一次次思維的調整與選擇——學會辨認什麼是資產、什麼該放下,重新啟動一套適合自己的創業腦。
如果你也在創業路上困惑、卡住、不確定下一步該怎麼走——
✦ 歡迎來聽聽 CP 怎麼說,關於思維轉變的真實歷程
📆 7/31(四)|創業者對談 Vol.1《員工腦 OFF,創業腦 ON:選對思維,讓經驗成為你的創業槓桿》,不是單純聽故事,而是陪你一起練習——怎麼放下舊模式,重建更能前進的創業腦。
逛逛活動介紹: https://accu.ps/7omf8X
—-----------
關於分享者:CP潘思璇
潘思璇(Cecily Pan,大家都叫他CP)是位連續創業者。自 2012 年,CP 展開創業旅程,從飾品代理、科技創業(電子集點系統),到後來創辦天然保養品牌。目前,CP 是執業會計師與創業顧問,憑藉豐富的實務經驗,擔任多家新創公司的顧問與兼職財務長,同時也經營 Podcast《CP 有主見》與個人部落格,持續透過內容分享創業觀點與實務經驗。
了解更多 CP :https://www.facebook.com/CPvalueww
—-----------
關於踏實創業:IG
踏實創業,讓你的事業穩定發展,踏實前進!
我們透過顧問服務與課程,協助創業者找到自己的創業節奏,並打造專屬的決策模型,幫助大家在混亂中釐清方向,建立創業思維與步調。
期待有一天,創業者都能走上踏實之路,在影響世界的同時,也能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