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數位遊牧」成了熱門話題。
網路上滿是這樣的畫面:筆電放在泳池邊,背景是海景或山景,標語寫著——
「只要一台筆電,邊旅行邊工作,人生從此自由爽快。」
聽起來很夢幻。但實際情況呢?
🌍 換了地點,工作還是得做,時間照樣壓著走。
💻 有網路才能工作,有網路的地方通常也不太浪漫。
📉 一邊在峇里島接案,一邊處理客戶改稿、追款、開會…根本比朝九晚五還煩。
🧳 拉著行李到處跑,要處理水土不服、簽證、房東、匯差、網路慢…。
說白了——
如果你不是熱愛旅行、不是嚮往異地生活,也沒有把現實責任(房貸、家庭、團隊)放下的自由, 那所謂的「遊牧自由」,就只剩「邊工作邊搬家」而已。爽在哪?
💡那為什麼一堆「數位遊牧課」還是賣得動?
因為這背後,是一整套「賣夢想」的公式。
- 焦慮行銷:
許多人對朝九晚五感到疲憊,對自由充滿幻想。這時候,有人跳出來說:「我教你離職接案、筆電生活」,剛好抓住那份焦慮。 - 視覺包裝很強:
美照+人生宣言,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只要上課,就能過上那樣的生活。 - 混淆技能與生活方式:
真正能靠筆電賺錢的技能(像是程式、行銷、寫作、設計),本來就能遠端,不是「學一堂課」就學得會的。但賣課的人會把技能和 Lifestyle 綁在一起行銷,把實用工具包裝成「翻轉人生」。
✅ 回到自己:為什麼我會覺得沒那麼爽?
因為我不是為了逃避才出國的。我早就建立好事業系統、出貨流程、人力配置、成本結構——
我不是出國追自由,而是帶著責任遠端操盤。我知道:
真正讓人感到自由的,不是風景,而是收入的結構。
最爽的狀態,是系統在跑、人不在場,貨照樣出、錢照樣進。
我只是剛好也具備遠端工作的能力,但我選擇的是另一種形式:不是單純接案,而是搭建起自己的營運系統,讓工作流程能遠距自轉。
這不代表哪一種方式比較高級,而是我正走在另一條更接近「擁有感」與「掌控力」的道路上。
對我而言,遊牧從來不是目的,而是順便、剛好。
🧠 總結三句話:
數位遊牧,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收入架構。
當你還搞不清楚錢怎麼來、流程怎麼跑,再多風景也只是背景布。
工作真正的本質,從來不是「在哪裡做」,而是「為誰做、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