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尚文(化名)是一位公務員,五十歲出頭,戴著一副老花眼鏡,一生都在市政單位服務,工作穩定,性格內斂。 他有個兒子,叫林哲宇(化名),自小聰明,卻始終與父親不親。哲宇從小到大都覺得父親嚴肅冷漠,不太說話,永遠只問功課、不問心情。家裡像一個安靜的箱子,沒有愛的語言,只有責任感。 後來哲宇出國唸書,然後留在國外,兩人之間幾乎只剩「過年問安」的對話。每次講電話時,父親總說:「工作還好嗎?身體健康嗎?」然後就是沉默。哲宇說:「沒事。」電話就結束了。 直到母親突然病倒,回天乏術。哲宇趕回來參加母親的告別式。那天,父親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整晚坐在廳堂角落,手上一直握著那張老舊的全家福照片。 幾天後,哲宇準備回美國。走之前,他難得開口問父親:「你從來沒說過你愛媽,你是愛她的嗎?」 父親看著他,沉默了好久,才說了一句: 「你媽離開那天,我一整夜沒敢進她房間……怕她真的不在了。你覺得那是什麼?」 哲宇瞬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飛機起飛那天,哲宇出門前回頭看了一眼。父親站在門口,一隻手搭在門框上,另一隻手不自然地插在口袋裡,眼神裡好像有什麼話,卻還是沒說出口。 那一年,哲宇第一次在機艙裡,沒有睡著。腦海裡一遍一遍閃過那雙沉默的眼睛。 回到美國後,他寄了一封信給父親,裡面只有一句話: 「你沒有說愛,但我開始懂了。這也許是你那個時代的愛,我會學著不再錯過。」
我想,哲宇是真心的。但是,與父親容易修復感情嗎?如果你問我,我會說:很難。 有些人一輩子不會說「我愛你」,不是不愛,而是心裡那道牆始終隔在彼此之間。 感情的表達不是天生會的,它需要彼此的生活交集、累積情感細節,才有可能流動。當缺乏「共同經驗」,又天各一方,那些原本可以說的話,會變得像空中飄著的灰,抓不住,也不想再抓。 有些錯過,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時空錯位,發現一切已無法重來。
此時,「放下隨緣」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懂得。不是代表不在乎,而是願意留餘地.留溫柔給自己。讓自己變得更自由、更清澈。做到不期待結果,只是擁抱自己的世界,讓一切不是錯過,而是重生。 終於我們勇敢駛出被困住的內心港灣,學會了航行,也領悟了海闊天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