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五角大廈(美國國防部)為什麼長得大大扁扁的嗎?
在1941年7月,美國政府忽然警覺到,二戰戰雲密布,但是他們的國防部各部門,竟然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辦公。
他們意識到:為了更好的應對緊急狀況,他們需要把國防部各部門集中起來,放在一個大樓裏。但是,考慮到戰爭需要鋼鐵,於是他們決定:國防部不能是一棟高樓,以免消耗太多鋼鐵。於是,就有了大大扁扁的五角大廈。
這是人類社會缺鐵時的應對方式。那麼,植物缺鐵的時候,要如何應對呢?最近有個以綠藻Dunaliella為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趣的資訊。
他們發現:在鐵缺乏的情況下,綠藻 Dunaliella 會動員一種名為 TIDI1 的特殊葉綠素結合蛋白,組成一套新的天線系統,讓光系統 I(PSI)在逆境中依然可以維持運作。這是真核生物首次被發現會重組光系統 I 天線結構來適應鐵缺乏,堪稱植物適應性演化的一項巧妙策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要研究 TIDI1?從光系統 I 講起
我們都知道,光系統 I 是光合作用電子傳遞鏈中的關鍵環節,負責將電子傳到 ferredoxin,進一步驅動 NADPH 合成。這個複合體內含有三個 Fe₄S₄ 的鐵硫中心,是所有光合作用蛋白中鐵需求量最高的一個。所以,我們可以說PSI 是光合作用中最「鐵」的系統。
也因為光系統 I需要的鐵最多,所以當缺鐵時,光系統 I 首當其衝。
但是,在海洋或其他缺鐵環境中,因為鐵以 Fe³⁺ 形式存在,溶解度極低,因此生物難以獲取。當鐵不足時,植物與藻類會優先分解光系統 I,以減少鐵的消耗。這麼一來,整體光合作用效率就會大幅下降,對初級生產造成衝擊。
TIDI1 是什麼?怎麼被發現的?
研究團隊發現在鐵缺乏的 Dunaliella 中,有一種蛋白——TIDI1(Thylakoid Iron Deficiency Induced 1)會大量表現,與光系統 I-捕光複合體I(LHCI)超複合體一起沉澱。TIDI1 的胺基酸序列與捕光複合體I 家族的 LHCA3 相似,但有獨特的結構特徵,比如長的 BC loop 和富含脯胺酸的頭端。這些特性暗示它可能是低鐵狀態下的備用天線蛋白。
本研究做了什麼?解析 TIDI1 如何參與光系統 I 天線重組
研究團隊使用冷凍電顯(cryo-EM)觀察兩種綠藻——Dunaliella tertiolecta 和 D. salina,分別在充足與缺鐵條件下的光系統 I-捕光複合體I 結構:
結果他們發現,缺鐵時,光系統 I 變大了!
在鐵缺乏的藻細胞中,光系統 I-捕光複合體I結構顯著變重,表示可能多了什麼東西。進一步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多了一個額外的捕光複合體I 四聚體(tetramer),其中一個成員正是 TIDI1,替代了原本的 LHCA3。
TIDI1 有三個穿膜區段,和 LHCA 類蛋白相同,但其葉綠素結合位置略有差異,尤其 Chl a607 的位置偏移,可能改變能量傳遞的效率與方向。TIDI1 與鄰近的 LHCA7、LHCA3 有專一的蛋白-蛋白與色素-色素互動,顯示它並非被動加入,而是積極參與天線組裝。
不過,TIDI1 並非 Dunaliella 特有,有些來自沙漠、鹹水或淡水的綠藻也有類似基因,且常與 flavodoxin(FLD1) 同時存在。這個搭配很像原核藍綠菌在缺鐵時會表現的 isiA/isiB 系統(isiA 為額外天線蛋白,isiB 為 flavodoxin),顯示這可能是一種趨同演化的結果。
這是第一次科學家們從結構層面確認,真核藻類在缺鐵條件下會重組光系統 I ,不是靠數量增加,而是靠品質調整。
在缺鐵時,TIDI1 提供了類似於 IsiA 的功能替代路徑,補償光系統 I 因缺鐵而損失的能力,維持光合功能。
這個發現也提醒我們,未來若要設計在貧鐵環境仍能高效光合作用的作物或微藻品系,TIDI1 類蛋白可能是工程標的物。
若你想進一步了解如何透過演化比較找出這些關鍵蛋白,或想做光系統 I 天線改造的設計,這篇研究將會是你跨入該領域的重要起點。
參考文獻:
Liu, H. W., Khera, R., Grob, P., Gallaher, S. D., Purvine, S. O., Nicora, C. D., Liptone, M. S., Niyogi, K. K., Nogales, E., Iwai, M., & Merchant, S. S. (2025). A distinct LHCI arrangement is recruited to photosystem I in Fe-starved green alga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122(25), e2500621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50062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