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米比亞與安哥拉交界的超乾燥沙漠中,有一種被譽為「活化石」的奇異植物:二葉樹(Welwitschia mirabilis)。這種植物屬於裸子植物門中演化地位特殊的買麻藤類(Gnetophyta),與現代松柏有遙遠親緣關係。它一生僅長出兩片葉子,自胚芽萌發後便不斷生長,並隨時間捲曲、破裂,形成極具特色的貼地葉片。
「根圈」(rhizosphere)指得是植物根部周圍1-2公分的區域。過去的研究發現,在根圈裡的微生物組成與土壤有明顯的差異,且這些微生物有助於植物的生長。科學家們相信,這些住在根圈的微生物,不僅可以幫助植物吸收更多的養分,甚至在植物初次登陸時,對於幫助植物適應陸地生活,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目前的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植物都與根圈微生物建立了共生關係,所以如果二葉樹也不例外,應該也不會令人驚訝。
2016年,Valverde 等人發表於 PLOS ONE 的研究,首次針對二葉樹的根圈微生物(rhizosphere microbiome)進行系統性調查。他們選取了三株分布於納米布沙漠特定地區、估計樹齡介於 150 至 300 年之間的二葉樹個體,採集其根圈土壤樣本(緊貼根系、受其影響之土壤)與鄰近未被植物佔據的背景土壤(bulk soil),並透過454高通量定序技術,比較兩者的細菌與真菌群落組成。
結果顯示,二葉樹根圈中的微生物社群與背景土壤差異極大。細菌方面,根圈樣本以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為主;真菌則以囊孢菌門(Ascomycota)中數個綱別為主體。相較之下,背景土壤中存在更多無法分類的未知菌群,顯示根圈環境較具選擇性。此外,在根圈中,研究團隊辨識出數種可能具植物促進功能的微生物,如固氮菌(Bradyrhizobium、Mesorhizobium)、可溶磷菌(Acinetobacter)、能產生植物生長激素的菌種(Steroidobacter)、以及叢枝菌根真菌(AMF, Rhizophagus)。
這些發現再次證實「植物會選擇性招募有益微生物以協助其生存」的這個說法。
然而,研究團隊也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現象:不同二葉樹個體的根圈微生物組成差異極大。在所有根圈樣本中,只有6個細菌 OTUs(操作分類單元,相當於物種層級)在全部樣本中皆出現,可把它們視為「核心菌群」。其中包括 Nitratireductor、Steroidobacter、Pseudonocardia 及三個 Phylobacteriaceae 家族成員。至於真菌,則沒有任何一個 OTU 是所有個體共通的。
這樣的結果與過往對模型植物(如阿拉伯芥)或主要作物(如水稻、小麥)根圈微生物研究中的常見觀察相反。在那些系統中,不同植株之間的微生物組成高度一致,經常可辨認出穩定的核心菌群。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研究團隊發現,雖然不同二葉樹的根圈微生物在「物種層級」上差異很大,但它們很可能是在執行「相似的功能」,例如:
- 固氮(如 Bradyrhizobium, Mesorhizobium, Phylobacteriaceae)
- 溶解無機磷(如 Sphingomonas, Acinetobacter)
- 產生植物激素如 brassinosteroids(如 Steroidobacter)
- 抗病與防衛(如 Pseudonocardia,會產生抗生素)
- 提供礦物質與形成菌根(如叢枝菌根菌 Rhizophagus)
這些重要的功能,不一定在每株植物都由同一個菌種擔任,但每株植物最終都建立了一個涵蓋這些「功能公會」的地下夥伴團隊。
這種「物種層級差異大、功能層級趨於一致」的現象,可能反映出根圈微生物組成機制的另一種可能性。研究團隊引用了「功能公會隨機入主模型(competitive lottery model)」作為解釋依據。根據這個模型,植物根圈會釋放特定化學物質吸引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例如固氮、解磷、產生植物激素等),至於哪一個微生物物種實際佔據該生態位,則取決於環境中可用菌株的組成與競爭結果。
換言之,植物招募的不是「誰」,而是「做什麼」。就像那句名言:「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二葉樹也不在乎到底是誰來固碳、溶磷、抗病、生產植物激素,只要事情有人做就好了。
此外,這種根圈菌群的高度變異性,也可能與二葉樹的特性有關。首先,二葉樹的壽命可達上千年,這意味著它的根圈微生物群可能歷經數百年演化與替換;第二點,二葉樹是野生植物而非馴化作物。過去大部分對根圈微生物的研究,都是以馴化作物為樣本;如二葉樹這種未經人為選種的植物,很可能對菌群的選擇壓力與一致性較低。
另外,二葉樹所在的環境是極端沙漠環境。這樣的環境,周邊可供招募的微生物本就異質性高,進一步增加菌群變異性。
最後,二葉樹根系擴張緩慢、不更新。這個現象更可能讓不同區段的根圈可能形成局部微生態位。
另外,雖然這種高變異性的現象與常見的一年生作物差異明顯,但若轉而與野生長壽樹種(如橡樹、紅杉、針葉林樹種)相比,這樣的根圈菌群多樣性與組成變異,反而顯得合理。例如,針對橡樹(Quercus spp.)的研究指出,不同樹齡與地點的根圈微生物差異甚大,僅部分功能群具有一致性;紅杉與冷杉等樹種也常被觀察到因根系老化與土壤異質性,而導致微生物「微棲地」分化。
因此,二葉樹的根圈微生物組成雖不穩定,卻並非異常,而是另一類植物-微生物共生策略的具體體現。
總而言之,這個針對二葉樹根圈微生物的研究,為我們理解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互動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它不僅證明了即便在最乾燥的沙漠環境中,植物依然能與適合的微生物建立互利關係,也提醒我們:過去基於農作物或模型植物建立的菌群穩定性觀念,可能無法套用到所有植物上,特別是那些野生、長壽、未馴化的物種。
隨著對野生植物與極端生境的微生物研究日益增加,我們或許將重新定義何謂「核心微生物」,並更深入理解大自然中植物與微生物共生演化的多樣面貌。
參考文獻:
Valverde, A., De Maayer, P., Oberholster, T., Henschel, J. R., Louw, M. K., & Cowan, D. A. (2016). Specif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 with the Rhizosphere of Welwitschia mirabilis, a Living Fossil. PLOS ONE, 11(4).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3353
Uroz, S., Buée, M., Murat, C., Frey-Klett, P. and Martin, F. (2010), Pyrosequencing reveals a contrasted bacterial diversity between oak rhizosphere and surrounding soil.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2: 281-288. https://doi.org/10.1111/j.1758-2229.2009.0011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