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那天,天氣微微下著雨。校園裡到處是撐傘的人群,操場上、走道旁、樹蔭下,全是家人與親友的身影。從校門走進禮堂,我一邊找座位,一邊悄悄觀察:有年邁的阿公阿嬤,也有緊握手機拍照的父母,有兄弟姊妹、也有年輕情侶並肩坐著。典禮尚未開始,這些畫面早已讓我心頭一陣柔軟。
在系上比較溫馨的小型畢業典禮上,系主任送給畢業生兩句話,看似是再普通不過的成語,但當我坐在台下聽著,卻覺得其中藏著很深的意涵。
第一句是:「鐵杵磨成繡花針。」這句話說的是,再堅硬粗糙的東西,只要持之以恆地打磨,也能變得細緻精巧。人生路上,每一項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其實都需要靠耐心與毅力,一點一滴完成。這不只是對年輕人的叮嚀,也像是對我們大人的一種提醒:只要還願意磨,就還能改變。
第二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師說,學習要做得好,離不開好老師與好教材。這句話我一開始沒完全理解,難道沒有好老師就學不起來嗎?但後來我想,也許「利器」所指的,不只是書本與工具,更包含資源、環境,甚至是一位願意陪你走一段路的引路人。他們讓學習變得不再孤單,也讓努力不再徒勞。
剛好就在那天一早,我讀到一篇文章,談到人生中會出現不同類型的「Mentor(導師)」。文章中提到,導師不只是一種角色,而是有許多不同的樣貌。他們可能是「教練(Coach)」,陪你練習、指出方法;是「連結者(Connector)」,願意引介你關鍵的人事物;是「啦啦隊(Cheerleader)」,在你失落時為你加油打氣,在你成功時為你喝采;也可能是「挑戰者(Challenger)」,不說好聽話,但能讓你真正成長。
想到這裡,我才真正理解「好老師」的意義。它遠遠超越知識的傳授,而是引導與陪伴,是讓你走出迷霧、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方向。而那些在人生不同階段出現過的 「Mentor(導師)」,不論是老師、朋友、同事,甚至親人,其實都是那把關鍵的「利器」,讓我們能更有力地前進。
這兩句話,一句講「恆心與苦工」,一句講「準備與助力」。一內一外,缺一不可,也互為成全。
我想,這也是教育的本質吧:慢慢磨、用心做,也要懂得尋找方法、接受協助。從孩子小學、國中、高中,一路陪著他走到今天,看他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我終於體會,那些曾經反覆提醒他、陪他完成作業、陪他走過迷惘與叛逆的日子,都是為了今天這個微雨卻清亮的日子。
願我們的孩子帶著這兩句話,走進更大的教室;也願我們這些大人,在人生的每一個轉彎處,都不忘繼續尋找,也試著成為別人心中的 「Mentor(導師)」。

攝於飛機上,一位小小旅人望向窗外。無論是飛行起點,還是人生轉彎,我們都曾這樣好奇地望出去。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