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一場色彩革命悄然展開。Pantone的創辦人 勞倫斯·赫伯特( Lawrence Herbert )開發出一套前所未有的工業設計系統,成功解決了平面設計領域中長期困擾的配色不一致問題。
他曾自豪地說:「上帝用了七天創造世界,我在第八天,用Pantone為它塗上了顏色。」
Pantone 這個名稱,是由 “ Pan ”(意指「全部」)與 “ Tone ”(色調)結合而成,象徵著赫伯特對色彩標準化的宏大野心。可誰會想到,這家全球色彩權威機構的故事,竟起源於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印刷公司。
1950年代,美國新澤西州。Mervin 和 Jesse Levine 兄弟創立了 M&J Levine 廣告印刷公司。1956年,他們雇用了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 : 勞倫斯·赫伯特當兼職員工。那時誰也沒預料到,這位年輕人日後會接掌公司,並將其轉型為色彩界的國際標準制定者。當時的美國印刷業五花八門,缺乏統一標準。M&J Levine 的印刷設備仰賴 60 多種顏料。顏色混合主要靠經驗與試錯法,效率極低。色彩雖無處不在,從自然界到兒童畫本、人們熟知的卻僅止於模糊的紅、藍、黃等名詞。但一旦進入生產流程,這種語言上的模糊便成了設計與製造間的大麻煩。
「紅色到底有多紅?玫瑰紅、血紅、大紅,還是磚紅?灰色又分冷暖,如何精確定義?」赫伯特開始意識到,缺乏標準的色彩語言,是整個產業的一大痛點。
擁有化學背景的他,開始用倉庫裡僅有的12種基本顏料,配製出千變萬化的色彩組合。他從中發現了巨大的潛力與興趣,甚至因此放棄了原本準備攻讀的醫學課程。
到1962年,赫伯特已經掌控了 M&J Levine 一半的業務,而原創辦人卻因營運失敗,欠下高達5萬美元的債務。赫伯特決定以5萬美元收購公司資產,並將其更名為「 Pantone 」,從此開啟了一段改變全球色彩語言的歷程。
1963年,Pantone 推出首個「彩通配色系統」( Pantone Matching System,簡稱 PMS )。這是一種能精準識別、複製與傳達顏色的工具。它徹底改變了設計師、工廠與品牌間的溝通方式,從此大家終於能用「同一種語言」來討論色彩。
自此之後,Pantone 的影響力迅速擴展。70年代推出藝術家專用色卡與數位油墨系統,90年代與蘋果、IBM 等科技巨頭合作,Pantone色彩標準正式進入電腦系統。
如今,PMS已包含3026種專屬色號,6732種混搭色與3049種家具與紡織用顏色。從「紅色」變成「185 C」,從「藍色」變成「2945 C」,色彩有了清晰的標籤與意義。
Pantone 不僅制定標準,更深入品牌策略。公司根據品牌調性與客群特性,為客戶制定專屬色彩與色卡,以強化視覺形象與識別度。色彩,不再只是感性的選擇,而是轉化為知識產權與商業資產。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蒂芙尼藍」( Pantone 1837 )。這抹清新的藍色早在19世紀中期便成為Tiffany & Co.的象徵,後經Pantone標準化,更成為全球高級珠寶業最具識別性的品牌色之一。
Pantone 的色彩也與政府與社會組織有密切聯繫。蘇格蘭、美國德州、韓國,甚至 FIA 國際汽聯的旗幟皆擁有專屬色號。羽絨品牌 Canada Goose 更與 Pantone 合作開發紀念色,向非營利組織「北極熊國際」致敬。
近年來,Pantone 積極跨足消費市場,推出從服飾、彩妝、生活雜貨到酒店、咖啡館等概念產品,讓色彩從工具轉化為日常體驗的一部分。
某位色彩專家曾對《Fashion Law》表示:「大眾需要方向與確認,即使如 Zara 這般成熟的品牌,也需要有人告訴他們從哪裡開始。」
而 Pantone,正是這位指引者,讓世界在視覺混沌中找到準則,也讓人們在每年討論「年度代表色」時,重新思考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世界。
當色彩不再只是顏色。而是溝通的語言,也是品牌的象徵,更是文化的密碼。Pantone 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套色票,更是一種全球視覺共識的建立。
資料參考 : Wiki、ifashiontrend、e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