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有趣的新聞,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可能是2021年的測試重新炒一波。不管是葉配還是其他目的的文章,至少人家提了一些測試數據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wikvU2X5/
我對鑄鐵鍋一直保持中立,畢竟材質名稱被行銷搞得只能參考,鑄鐵鍋到底是用哪一種鐵都不得而知。這樣根本無法評論。就像大家熟悉的不鏽鋼有2XX、3XX、4XX,每一個型號都有不同特性,不知道確切材質只能從大方向去理解。鑄鐵一定厚,導熱普普蓄熱量大。所以本來就適合燉煮。設計上我個人很少選鑄造品,因為鑄造品質好壞會影響機械性能,除非這東西真的沒有太多性能上的要求。所以測試出來的導熱、均勻度、保溫等等數據會有差異一點都不意外。這句話不是說鑄鐵不好,只是表達鑄鐵會因為技術製程不同品質有很大的差異。
比較有趣的是重金屬析出的部分。內文沒有說明是採用哪一種條件測試,取樣的部分是哪裡,所以析出的金屬有可能來至於鑄鐵本身,也可能來自於表面塗層(防鏽、耐熱、琺瑯等塗層)。
先來說說超出54倍的鐵,這個溶出量的確有點高,代表金屬表面已經喪失保護,所以大量金屬離子溶出。其餘驗出多種金屬的,不得不懷疑可能是琺瑯塗層造成。雖然鑄鐵是相對雜質很高的鐵材,但是有些東西還是不應該出現在裡面,除非是刻意添加的。
鑄鐵主要成分就是鐵、還有其他微量的碳、矽、錳、磷、硫與雜質,你以為的碳鋼,其實含鐵的純度比鑄鐵還要高!鑄鐵有沒有可能含有鉻、銅、鉛等等重金屬?有,不同功能的鑄鐵有可能添加不同比例的金屬去調整性能!所以才一直說材質編號很重要!
我覺得這個新聞提醒大家幾件事情:
1.大部分鑄鐵鍋材質型號不明,材質不明下消費者無法選擇,也無法給製造廠壓力。就好比以前不鏽鋼餐具只寫"不鏽鋼",你根本不知道是2XX還是3XX、4XX。
2.有顏色塗層的鍋具,又多一層重金屬溶出的風險。
3.沒有塗層的鐵鍋,只靠開鍋養鍋的那個油膜保護力不足還十分容易掉,有鐵質與其他金屬大量溶出的問題。而且這個溶出量是有可能超過人體每日吸收上限的!
如果這個是2021年的測試,那是使用酸性物質測試!在沒有塗層保護下,鑄鐵被酸性物質腐蝕溶出一點都不意外阿!
這個世界很有趣,傳統材料與塗層有諸多問題,所以人類一直致力於開發更好的材料。
發展出更好的塗層保護時,儘管這個塗層百年來有無數的博士試圖找出傷害人體的證據,可是找不到。有無數專家試圖證明吃下去對人體不好,可是科學顯示他不會跟人體起反應,吃下去就是拉出來或是共存。當然不是100%安全,可是極難證明也就代表危險性極低。可是因為太無敵了,人們懼怕。食用油接觸空氣太久人們說會變質不健康,吃下去危害身體。油脂燒結後會產生致癌物,需常常養護不就代表油膜極容易脫落吃下肚?這些都是極易證明且已經被科學證實的不健康物質,人們卻相信把食用油抹上去加熱烤乾是最健康的?身為工程師其實我不能理解這個邏輯。
鐵材容易生鏽,生鏽就容易融出金屬。鋼材不易生鏽,可以保護內部金屬。可是人們卻相信雜質高,容易生鏽溶出的鑄鐵比純度高,不易生鏽的鋼材還要健康。更何況不鏽鋼材,由於表面不銹,對內部金屬有強大的保護力,所以溶出極低,管它裡面是什麼成分其實都很安全。相信生鏽鐵比不鏽鋼還要健康的邏輯,我也是不懂。
不是說鐵鍋不好,真的證實不好的東西都已經被禁止使用了!只是材質標示不明之下更難掌握品質。不過容易腐蝕的材質,的確是要避免長時間燉煮酸性食物,避免腐蝕鍋體。總歸一句,選一個適合自己的鍋具最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