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
要六根清淨,無欲無求,四大皆空。好似非要人絕決有情的世間,成為ㄧ個遠離人間煙火的苦行者。
其實佛法中有所謂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歸依法,是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為依歸。 而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所以皈依佛與皈依僧即是對於覺者的景仰,這並非依賴外在的神。而是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故佛教的皈依向上,即有情憑藉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滿自己。
而這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經由外界與內心的體證去確定存在的意義。也就是不落外境與內心的中道觀。以為有情的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
在《宗鏡錄》中有云:「謂真妄、染淨ㄧ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為ㄧ。此無二處,謂法中實,不同虛空,性自神解,故名為心」
此段經文即說,有情世間存在真、淨與妄、染對立的現象,它們統一於有情的本性自體,是沒有本質差別的,這就是諸法的真實所在,不同虛空,而是精神自性的存在,名之為心。 而這「心」是不離世間覺知的,是在出世間與入世間求得ㄧ理性的平衡,而之于六根,則是雖有見聞覺知,但不染萬境,真性常自在,如《六祖壇經》所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此「不住法」即不為世上淫怒痴愛所縛,親受染愛,活在五濁惡世的生滅現象當中而行修心性。
在《維摩詰經・弟子品》中有這樣的開示
「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ㄧ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這段經文充分說明人間佛教的深意。讓俗世的佛弟子在人間煙火裏不受役於七情六慾下的習性,亦不執著身體是我的,知曉自己的身體與眾生身体,ㄧ體無二,進而不會去傷害他人。如此則不受癡愛所惑,自在解脫。
在後秦僧肇的維摩詰經注中亦明言
「大乘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同其實為悟矣。」 「佛為至極之慧,而以罪惡為種。」 佛的本懷是心繫世人的生老病死,要人「世間覺」才是佛陀的慈悲為懷。究極的智慧,來自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的罪惡。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ㄧ樣,將一切罪惡煩惱皆轉為「如來種」。
佛教歴史上的高僧大德潛心苦修,當然值得頌揚,如弘ㄧ法師苦修律宗以戒為師,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將煩惱化為智慧。成為佛教ㄧ代宗師。
然而普羅大眾信仰佛教,都只因世事無常,煩惱不斷。虔誠祈願佛祐平安,求得智慧解除煩惱。而終極則盼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呈顯了人性的真實,而佛陀總是靜靜的聆聽,有求必應的慈悲為懷,示現了佛教的包容與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