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物
最近世局的不平靜,深究其源是歴史與利益的糾葛,導致各自的立場分歧,外國人沒有“齊物”道通為一的觀念,不能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所云:「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故曰:彼出於此,此亦因彼。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
就是說他人有其是非標準,而我們也有堅持的判斷與衡量的標準,所以實際上彼此的觀點,是互相依存、又相互對立而生。雖然如此,但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才說「是」就轉向「不是」,才說「不是」就轉向「是」,沒有誰是真理本身。而若能理解並有容這種相對性,讓彼此依存的思維,納入理性考量,就能具世間「齊物」的精神,進入「齊物」的境界,萬物平等,無是無非、無高無下,順應自然之道。
這與《景德傳燈錄》中所謂的「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意義同一。
而「菩薩行」在佛法的見解是
著重個人修養,亦重人際關係,
是利他實踐的入世思想。
於《大寶積經》即云:「
菩薩行慈,於諸眾生起我救慈,見諸眾生身苦心苦,當作是念:『我當勤行精進度是眾生。於生死苦是諸眾生,我應與樂、我應拔濟離生死苦。』於諸眾生應發是心,發是心已勤行精進,修習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指出菩薩行應“與樂”、“拔苦”。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行願利益眾生。
以大悲心和無礙的智慧,令世人超越對立,「齊物」以待世間法。
如《大乘起信論》所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
這佛、道「齊物」的智慧,都是要讓人們了悟世上的岐異都只是緣相而生,是假相、空相,是非曲直都是「我執」而已。
宋朝天衣義懷禪師曾云:「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異類中行。」
雁飛長空,留影無心,水亦如是。世上ㄧ切都只是雁飛影過,無有真實。人們若能了悉此意,才能安於萬般殊異的人間萬象。
如此,「齊物」之後,當下的境界係與物呈“無對之境”,ㄧ切因主觀心理所執而構作所成的相對價值觀,皆俱泯於當下,豁然玄同於冥靈。達存有的本真之境。霸權思想欲以「核彈」達至恐怖平衡,而莊子睿智以「齊物」和平世界,真是神人所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