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好奇,「心急」跟「三分鐘熱度」是不是有關?
記得小時候做過一次很費工的家庭作業, 但因為是喜歡做的事,居然就一直坐在那邊做到天黑。 我親媽看了說:「唉唷~這種三分鐘熱度的人,竟然也能這麼認真。」
那一刻才發現,原來在她心中,我是個三分鐘熱度的小孩。 ㄟ ?我不是努力型嗎?不是意志堅強派嗎? 怎麼就被貼上了這個標籤呢? 回頭看,好像我真的有點急。 事情一來就想趕快解決, 計畫一排好就忍不住想先上架, 買了鹹酥雞一定要先吃一口(剛炸起來的最好吃)
所以當我一直想一直想做一個平台分享,想了很久很久~都不知道主題是什麼..... 突然一鼓作氣地想,管他~就碎年一堆也沒關係~ 反正本來也不確定會不會有人聽到或看到。 所以就計畫,先買的收音麥克風,然後先錄6集,一週上架2集。 這樣就有三周的存量~(底叫不會有壓迫感) 然後,麥克風來了~我也馬上錄了兩集……. 然後,我就沒忍住,上架了~哈哈哈哈哈哈 youtube applepodcast..... 心急心急心急~的下場——— 就是連著兩週都好緊張會破了一週上兩集的最初期待~
很多時候大家說說要「緊事緩辦」,但也怕被說成「慢郎中」。 「吃緊礱破碗」,又好像心急總是不被鼓勵。 但漸漸的也在想,也許,這不該只是快與慢的問題, 什麼時候,選擇怎樣的節奏。
急,有急的動力。
慢,有慢的穩定。
過日子,這兩種節奏其實都很重要。 有沒有可能,讓這兩種速度,不是互相排擠,而是彼此補位? 我們只是忘記了可以調節,標籤不是只能有一張~貼多了。不就等於沒標籤了?
💭那麼,你呢? 是急的,還是慢的? 還是你調節的剛剛剛剛剛剛~~好?
🎧 你也可以在這裡收聽本集 Podcast:
(真人版碎唸唸,跟我一起卡卡到順去~雖然很不好意思。)
📍 YouTube 🍎 Apple Podcast 🎧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