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是老師眼中的乖學生。雖然成績不算特別突出,但在課堂上不吵不鬧,也都乖乖做好老師叫我們做的事。基本上就是老師會跟調皮的學生說「怎麼不學學人家」的那種學生。國小當了兩次模範生,國中和高中都拿了全勤獎。
其實我根本不在乎什麼獎狀和老師的稱讚,也不覺得拿高分、當幹部有什麼好玩的,只是因為膽小、怕麻煩,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從未表現出內心的叛逆。
上了大學後,我開始參加校外的學習活動,也看了很多生涯、學習相關的書,讓我對未來有了截然不同的想像。我開始用不同的視角看待校園生活,結果是,學校的一切都令我感到荒謬、乏味和厭惡。半空的教室裡,教授在台上賣力講課,台下九成的學生在睡覺、追劇、滑手機。同學間表面和睦,但在宿舍卻流傳著各種八卦和背地裡的壞話——他們害怕孤獨的冰冷,所以用表面的友善來換取群聚的溫暖。學校喊著高尚的口號,談著學生的未來、談著改革,但眼中只有學校的名聲和排名,長官在台上握手、拍完照後,一切照舊運轉。
正值充滿青春和希望的年紀,我們卻感到迷茫,彷彿看不見前方的路。有的人專心在課業,追求更好的成績、更好的研究所、更好的工作,有的人則用社交、遊戲、賭博來麻痺自己。然而在我眼中,這兩種人都是一樣的,只是選了不同的東西,來逃避對未來的惶恐不安罷了。
我在學校並不快樂。我討厭徒具形式的活動、也懶得參與沒意義的社交、聯誼,所以幾乎沒甚麼朋友。曾經試著專注在課業,然而乏味的課程、考試、報告總讓我提不起勁,成績一直維持在中後段。
競爭激烈的環境更加深我的自卑。有的同學帶著能上醫學系的成績,因為出路的考量而來到這裡、有的經歷豐富,隨便就能寫出亮眼的履歷、有的則深諳社交遊戲的規則,在團體生活中如魚得水。
在這樣的環境裡,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我開始翹課、缺交作業、裸考段考,成績一落千丈,而休學的念頭也大概在那時候悄悄形成。那時我心裡升起了一股莫名、卻又無比清晰的念頭:
「要是繼續念完大學,我會一事無成」
我完全可以想像,畢業典禮那天,大家一起開心的拍照,慶祝著人生的里程碑,細數在校園的回憶與成就,而我失落地走在校園,仔細回想有價值的回憶,卻徒勞無功,內心被空虛填滿。這畫面如此清楚,因為過去每一場畢業典禮都是這樣的。
所以我選擇離開,我必須離開。
Photo by Joshua Hoehne on Unsplash1
神奇的是,休學這個念頭幾乎是在一天之內,浮現、清晰,然後確定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或者根本不敢去想要休學,所以當這個決定這麼快就定下來時,我也覺得不可思議。
從小到大,我都是照著父母、學校、社會的指示活著,從來沒想過我到底真正想要什麼。我曾經想過,當軍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只要遵守命令,什麼都不用想,就那樣活著就夠了。我從來沒有過什麼叛逆期,對所有人都言聽計從,省的給自己找麻煩。
我以為我已經做好要帶著平庸過一輩子的準備了,但事實是,每當想到我將一事無成的離開這個世界時,內心總是被一股無法承受的恐懼給籠罩。
我不想再繼續這樣活下去。
我渴望某種激烈的手段,來否定平庸、懦弱的自己,還有一切令人沮喪的事物,所以我選擇休學。
縱使前方的路充滿不確定性,肯定也有許多困難、失落等待著我,但是內心的恐懼一再被澎拜的興奮感給沖散。我從沒有為了某件事而如此熱血沸騰,以至於我根本沒去懷疑這選擇是否正確。
這一次,也是人生第一次,我要為自己做出選擇。我不想再因為別人而壓抑自己、不想再裝作無所謂的安於平庸、不想再走別人為我鋪好的路。我不用再做老師眼中的乖學生、父母眼中的乖兒子、親戚眼中的乖小孩,我只要做我自己。
這是我遲來的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