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原本是一雙潔白素淨的襪子,如同初生孩子的純真。但此刻,它靜靜躺在鋪滿可愛圖案的野餐墊上,襪底卻沾滿了灰黑色的泥跡,像是剛從一場探險回來的旅人——滿身塵土,卻眼神閃亮。

那天放學後,她與同學們到公園玩耍,把鞋脫掉,穿著襪子在滑梯上來回穿梭,興奮地大笑。她說那種「滑起來更快更刺激」的感覺實在太好玩了。這對襪子因此變得灰黑,幾乎洗不回原樣。但這已不是第一次。媽媽苦笑說,之前已有一對「玩到更黑更破」,最後只能丟棄。
我朋友是一位用心的母親,對女兒的轉變既驚喜又滿是疑問。她知道,孩子在這裡的成長方式與她所熟悉的不同。但心裡難免冒出各種聲音:「這樣玩,會不會太放縱?」「沒穿鞋子會不會受傷?」「鞋襪太骯髒了,是不是該管一下?」——這些聲音,其實來自一種深植於心的文化背景:守秩序、講清潔、有規矩。
但她同時也為孩子能如此自在玩耍而感到欣慰。她說:「她真的變得很有膽量,常常在家人面前翻筋斗、表演舞蹈,不再像以前那樣害羞或依賴我幫忙。」
這雙襪子,就這樣成為她育兒旅程中的一個小記號,也像是一道分水嶺:自由與規範之間的思量,放手與保護之間的掙扎。
與此同時,她也發現,即使是在這個文化體系中長大的英國家長,也同樣常為教養感到困擾。她的一位本地朋友曾說:「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 No,什麼時候該放手讓她多試試。小朋友好精明,總是知道你底線在哪裡,會一次又一次試探,看能不能突破封鎖。」
原來,父母的困惑,無分種族與國籍;孩子的探索,也不因語言與文化而有所不同。
她一邊說,我也一邊思索:如果我是她,會怎麼做?她忽然補上一句:「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麼介意襪子弄髒,可能是自己從來沒膽量這樣放肆,見到她玩得那麼開,就總覺得不妥。」
我聽著她的反思,腦海中浮現起一段家庭教育的討論:有些家長對孩子閱讀的行為讚不絕口,甚至默許孩子以「閱讀」為由逃避家務或家庭互動。久而久之,閱讀變成一種「高尚的逃避」——孩子安靜,家長安心,但那是否等同於參與生活?是否真的學會了承擔?
我當然不是反對閱讀。閱讀是開啟世界的鑰匙。但若閱讀成了逃避現實責任的門票,那麼這把鑰匙打開的,也許只是一個與生活隔絕的玻璃泡泡。相反,像我朋友的女兒這樣,身體力行地去試、去感受、去弄髒,或許學到的,正是閱讀中無法體會的事——跌倒的感覺、手掌接觸草地的涼意、襪底被磨擦後產生的刺癢、滑梯與身體之間的摩擦力。
閱讀與玩耍,靜與動,其實不該是對立的兩極。問題從來不是孩子做的是哪一樣,而是我們期望他們從中學會什麼:是思考,還是責任?是服從,還是選擇?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句話:「孩子不是為了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而長大,而是為了成為他們自己該成為的人而存在。」但在這條路上,父母需要學會的,是——允許。
允許他們玩耍到襪子髒掉,允許他們跌倒後再站起來,允許他們不按家長的計劃走,卻在自己的節奏裡成長。
襪子,只是成長歷程中的一個小小象徵。一雙髒了的襪子,代表孩子曾經走過、試過、笑過、跌過。而我們的責任,不是為那雙襪子煩惱,而是為那段路感到欣慰與鼓勵。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襪子可以洗,孩子卻不能重來。讓他們走,讓他們滑,讓他們在草地上大笑奔跑吧。至於我們,就在旁邊準備好一雙乾淨的襪子和一條柔軟的毛巾,等他們回來。
至於那雙骯髒的襪子,小女孩後來還是自己動手試著洗乾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