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無論身在世界哪一個角落,教育工作者最樸實的願望,都是希望孩子們能茁壯成長。這個願望,超越語言、文化與國界。不論是從前在香港的,還是在英國教書的這些年,不論學生說的是廣東話還是英語,他們眼中閃爍的好奇與疑惑,面對困難時流露的無助與倔強,都是那麼相似。回想起求學時期的自己,那又怎會沒經歷過情緒的起起跌跌?
面對孩子的情緒起伏,教育界也逐步覺察到更多責任。今天的教育現場,常聽到「心理健康」、「正向教育」、「幸福學校」等詞語。無疑,學生心理健康,是全球教育界共同關切的議題之一。在英國,2023 年的 NHS 調查指出,約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呈現中度至嚴重的心理困擾;在香港,2022 年一項中學生心理狀況研究也顯示,壓力、焦慮與孤獨感持續上升。面對這樣的趨勢,世界各地的教育制度開始嘗試回應:日本部分小學實施「早安問候制度」,藉由每日與教師短暫交流,建立基本安全感;芬蘭則將「生活技能課」納入正規課程,協助學生培養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
OECD 曾在《Education for Well-being》報告中提出:學生的學習成果,與他們的身心福祉密不可分。而 PISA 於 2020 年特設的《Well-being》研究報告也指出,學生的快樂感不僅來自課室內的教學氣氛,更與學校對失敗的態度、師生互動的質素,以及整體校園文化密切相關。這些報告為我們提供了數據,但教育工作者們心裡明白,真正的挑戰不只是政策層面,而是學生所面對的現實處境,日益複雜。
學生的心理狀態從來不是源於單一事件,而是由無數細節交織而成的網絡:學業壓力、朋輩比較、家庭關係的張力,甚至網絡社交的無形操控、社會氛圍的焦躁不安。當烏克蘭的戰火仍在燃燒,通脹與生活成本上升影響家庭消費,這些對成人來說已難以承受的壓力,卻也悄悄落在小小的肩膀上。許多時候,大人們甚至無意識地將自己的焦慮與無助傳遞給下一代。我們忙著催促孩子快點適應,卻忘了他們需要陪伴和時間;我們要求他們學會「情緒管理」,卻沒想到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地情緒失控了。
我們都曾是孩子,也曾跌倒、受傷、流淚。每一代孩子所承受的世界,往往都是過去未曾見過的模樣。當許多家長還期待孩子交出一份「沒有滿分也應及格」的成績單時,孩子想要的,只是一句「沒關係,再來一次也可以」的安慰。其實孩子需要知道的是:跌倒不是失敗,成長,是過程也是經歷,他們需要被告知:「我看到你的付出,也明白你心中有種種說不出的困窘。」
所以,當我們談甚麼正向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等,我總想指出:「幸福,不是排除痛苦,而是知道自己即使有痛,也有能力繼續走下去。」也許,對一個學生來說,最實在的幸福,是他在回家的路上,能輕鬆地說出:「今天不太好,但我明天還想再試一次。」
有時候,身為過來人的我們,需要先學習放慢腳步,學習傾聽,學習讓孩子有喘氣的空間。我們先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仍願意一起努力,跟孩子一起面對世界,不會退縮。至於要當好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都必先是位心胸廣闊的學習者吧。
大概,教育的初衷都是很單純的:
我們一起走過成長的崎嶇長路,
孩子們能好好長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