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不敢說「我做得不錯」
前陣子,一位好友向我傾訴她最近處理的一連串難題。一路走來,關卡一個接一個,她終於平安跨過。我為她感到高興,沒想到她卻只是淡淡一笑說:「其實沒甚麼大成就,我很多做法都不應該,處理得也不算好……」我聽著,心裡泛起一陣熟悉的酸楚。
在英國任教的初期,同校一位前輩來觀課。回饋會面中,她第一句話竟是:「你認為自己在課堂上有哪些出色的表現?」我頓時沉默,心中一片空白,竟答不上話來。這些經驗讓我不禁思索:為什麼我們總是不習慣、也不敢於欣賞自己?這或許是個人的性格問題,但深植背後的文化影響也脫不了關係!在文化不斷交會與衝擊的今天,我們也許該更深地問一問:為什麼說一句「我做得不錯」這麼困難?
儒家文化標準的影響
成長於東亞社會的我們,自小浸潤在儒家文化的氛圍中。儒家文化重視群體秩序與社會責任,強調謙虛自抑,推崇守規與敬長,對個人的情感與表達總顯得保守與克制。表達自我容易被視為驕傲,欣賞自己更顯得突兀甚至失禮。
在家庭與學校的日常教育中,批評常常取代鼓勵,稱讚反而成了稀缺的語言。我們學會隱藏努力、淡化成就,甚至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長處與感受。久而久之,我們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遠,無法與內在對話,也難以培養真正的自信。
更甚者,若未真正了解自我,即便外顯出一種「自信」的樣貌,也可能只是浮於表面的自大,脆弱得難以承受挫折。而當社會又批評我們「沒有主見」、「不夠堅定」時,我們只會更壓抑自我,落入文化製造的惡性循環。這種結構性的困境,往往在面對重大抉擇或危機時浮現:我們沒有能力定錨,靈魂彷彿無根,又何以承浪?
自我肯定是穩健人格的養分
在英國的教育現場,我漸漸體會「自我」的認識與建立,是人格成長不可或缺的一環。英美、加拿大、澳洲等教育體系重視多元發展,孩子從小學習說出自己的想法,欣賞自己的努力,並習得如何表達自我價值。他們鼓勵學生在表現中肯定自己,也勇於面對與承認自己的不足。
這並非張揚的自誇,而是一種根植於文化中的信念: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一份努力都有價值。於是,「我做得好」與「我可以改善的地方」可以同時存在,而非非此即彼。
當然,文化也不乏張揚過度的例子,因此同理心與集體責任的教育亦相當重要。懂得欣賞自己,也應學會尊重他人。至於歐陸,尤其德法等國,更強調哲學思辨與人格深度的養成。他們提倡內省與批判思考,在表達自我之餘,也重視謙遜與思慮,不輕易誇耀,但也不輕易否定自我。
這些文化中的共同點是:真正的自我肯定,來自於深刻的理解與接納,而非虛構的自我形象或外在的掌聲。
肯定自我,是安頓靈魂的開始
人口流動、文化交流與世代更替從不是當代專利,但在當今民族主義高漲、社會分化劇烈的情勢下,全球化的張力更為明顯。我們無可避免要在多元文化中生活與成長,也無可避免要重新思考「我是誰,我如何與自己、他人共處」。
我不認同壓抑自我,但我也欣賞謙遜自省的美德。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謙卑中找到肯定自己的語言?能否在多元文化的張力中,培養出穩健又柔韌的自我?
尚未學會欣賞自己的人,也許仍在「獨立長大」的路上徘徊。當我們無法認同自己,就只能在自卑與自大之間搖擺;一旦風浪來臨,便心神不寧、無所依憑。而當我們能夠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我們的腳步才能穩定,靈魂才能安放。
我們的孩子,會從我們的身上學會什麼是健康的自我,什麼是堅實的自信。他們會在我們的語言中,聽見一種帶著溫柔與勇氣的信任。
願我們能更早地對自己說一句:「你可以的,你做得真好,我很欣賞你。」
也願我們將這句話,傳遞給下一代,成為他們成長路上最穩定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