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時代,如果你擁有獨特的「個人知識」,讓 AI 有辦法懂你,就像擁有最珍貴的資產。好啦我知道這在前兩篇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摩拳擦掌的讀者們想必這時最想問的都是:
「用說的都很簡單,所以到底要怎麼讓 AI 懂我啊啊啊?」
沒錯!就是用說的!就這麼簡單!
最強大而簡單的「知識管理」工具:用「錄音」蒐集你的「個人思維」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告訴 AI 「你都如何思考」?我一律建議,把你正在說的話錄下來!
錄音不只可以拿來對別人蒐證,更適合用來對自己「蒐證」!如果你跟別人介紹時都說得很清楚,要轉成白紙黑字卻很模糊!我誠摯地建議善用錄音!
不管是日常對話,還是重要會議,只要在討論、溝通時按下錄音鍵,就能把整段語音內容轉成文字,再交給 AI 協助整理。簡單幾秒鐘,你不但可以得到快速而完整的重點整理,方便你追蹤工作進度。更重要的是!
你接下來就能把這些文字記錄餵給 AI ,直接叫 AI 來分析你是如何思考!

為什麼我這麼推薦錄音,覺得它是建立「個人知識庫」的最佳入口?
- 零門檻:任何人都可輕易上手,手機即可錄音。
- 易於整理:透過內建的語音轉文字工具即可快速生成文字內容。
- 高還原:能完整保留對話或獨白的過程,不只是記錄重點,更包括討論的起承轉合,與思考的脈絡。
📌 錄音常見問題
Q:我需要買額外麥克風嗎?
A:不必,先用手機內建錄音 App 養成錄音習慣,再視需求升級設備。
Q:有免費語音轉文字工具嗎?
A:如果是蘋果手機 Iphone 12 以上,IOS升級到18.4 ,可以直接用「語音備忘錄」轉成逐字稿。
Q:線上會議怎麼錄音?
A:如果是參加像 Google Meet、Zoom 這類線上會議,建議使用 OBS Studio 錄下整場會議。錄完後截取音檔,再丟到 Google AI Studio,它就會自動幫你轉成逐字稿和會議重點。(詳細操作之後我會再寫教學文章)
Q:會不會觸犯隱私?
A:在台灣,只要你是談話的一方、人在現場,自行錄音通常不會觸法。不會構成妨害秘密罪,也不違反通訊保障與監察法。
但實務上,還是建議開錄前簡單告知對方:「為了筆記方便,我會錄音,OK 嗎?」
這樣不只展現尊重,也能降低後續的誤會或爭議。
我超級愛錄音,因為我非常喜歡自說自話,錄音可以輕鬆記錄你的整個思考和溝通過程。養成隨手錄音的好習慣,你幾乎就完成了90%的進度條,很簡單吧?!
不過,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行百里路半九十。當我用90%的時間輕鬆錄下各種散落在言談中的第一手資訊,其實大概只等於完成了一半,因為剩下10%的心力才是最困難,卻也是最關鍵的。
我該如何把這些原始資料,提煉成 AI 能理解並遵循的提示詞?也就是我一直強調的「讓 AI 懂你,才能幫助你」呢?
「5W原則」:個人知識的五個層級
「個人知識」大約可以分為五個層級,我先解釋前三個層級,分別是What, How, Why,掌握這3W,你大致已可很好地寫出絕大部分的 AI 提示詞。
Know What(我都做些什麼 / 專業知識)
Know How(我都怎麼做 / 執行方式)
Know Why(我為什麼這樣做 / 內在心法)
AI 必須要記住這三個層次,才能盡可能地掌握並複製你的思維風格,進而成為最接近你本尊的 AI 分身!所以花這麼多力氣建立你的「個人知識庫」,就是為了之後能快速地讓 AI 接手「繁瑣重工」的部分,你只要做最後的關鍵確認即可。這也就是目前最省力最有效率的「二八原則」人機協作: 讓 AI 初步整理出80分的成果,剩下20分用人腦來手動修潤。
📌 為什麼推薦二八原則: 如果我想做個80分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我大概只需要花20分的心力。如果我想做個能達到100分的機器人,我可能要花上200分的心力。(而且很遺憾的是,目前人類幾乎還做不出來能完全取代人類的100分聊天機器人。)

1. Know What (我都做些什麼):歸納「專業知識」
- 核心目標: 從龐雜的專業知識中,辨識出屬於你最核心、最有價值,且也是會一再重複,反覆運用的內容。
- 步驟簡述:
- 把舊文章、會議逐字稿、課程講義等,統一丟進同一個聊天視窗。(如果你使用的是付費版ChatGPT,你可以直接丟進「專案」模式的資料夾。)
- 向 AI 説:「
請幫我從這段內容裡,整理出『重複出現多次、明確定義』的專業知識,條列式列出即可。
」 - 如果是整理「討論記錄」:就是請 AI 列出明確的共識和待辦事項。
- 把舊文章、會議逐字稿、課程講義等,統一丟進同一個聊天視窗。(如果你使用的是付費版ChatGPT,你可以直接丟進「專案」模式的資料夾。)
📌 小提醒:
純文字模式: 目前常用的聊天機器人,本質上都是大語言模型。比起圖片,目前 AI 更容易閱讀與理解文字。如果資料裡有圖片,也請盡量將圖表轉成文字描述,將要餵養 AI 的資料存成一份純文字版本,以提高準確率與效率。
2. Know How (我都如何做):整理「執行方式」
- 核心目標: 在日常瑣碎的工作中,找出一套標準流程 (SOP),讓 AI 記住你的執行方式。
- 步驟簡述:
- 每次在跟 AI 討論完一些工作任務後,跟 AI 說:「
請把我們從一開始是怎麼溝通,中間經歷了哪些關鍵步驟與引導,以及最終如何得出這個成果的過程,都整理清楚。這個結果,要讓我下次直接複製貼上給AI,就能快速得到一樣的成果。
」 - 如果是梳理整場會議溝通的脈絡,就請AI「
歸納討論是如何展開、各自提出了哪些觀點、雙方如何一步步取得共識。
」
- 每次在跟 AI 討論完一些工作任務後,跟 AI 說:「
把每一次的「執行方式」都歸納出來,這樣下次你要執行類似的專案時,只要複製貼上 AI 已經整理過的「你的標準流程」,它就能將下一次新輸入的內容,快速統整成最符合你習慣的資料。
3. Know Why (我為什麼這樣做):提煉「內在心法」
- 核心目標: 幫助 AI 理解我們做決定時的背後邏輯與價值觀,而不只是表面上的流程。這樣,AI 才能在面對新情境時,給出更貼近我們需求的回應。
- 步驟簡述:
- 主動把我的價值觀講清楚給 AI 聽。譬如:「我當時在意的是什麼?」、「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怎麼判斷?」
- 如果你的錄音檔保留了完整的思考描述,你也可以直接對 AI説:「
請分析我的價值觀、判斷標準和思維方式
」。然後再告訴它哪些符合,哪些不對。 - 如果你想得到更多客觀角度,還可以對 AI 説:「
請模擬思維顧問角度,用嚴謹、理性、客觀的方式幫我檢視整段內容,指出有哪些潛在風險、可優化之處、或是可以更好的決策點。當下是否有可補充、可引導的地方?事後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若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境,會建議怎麼調整或優化策略?
」從 AI 的回答裡,告訴它哪些是你特別贊同的,把這些也納入你的「內在心法」。
- 主動把我的價值觀講清楚給 AI 聽。譬如:「我當時在意的是什麼?」、「這種情況下我通常怎麼判斷?」
📌 小提醒:
AI 模型選擇:當需要深度分析與建議,將 AI 定位為「顧問」時,建議使用具備更強推理能力的模型,如 ChatGPT-o3、Gmmini 2.5 pro (參考日期:2025年6月) 。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我說錄音超好用了吧!保留「完整的思考過程」超級重要!當你越詳細地告訴 AI :「我都在想什麼?」「我是如何想的?」「我為什麼這麼想?」 AI 就越能模仿你的思維方式,成為你稱職的 AI 分身。
下一篇文章裡,我將解釋剩下的2W (Know Where, Know When) ,並解釋如何進一步應用,讓所有你的「 AI 分身」各司其職、相互合作,打造起一座專屬於你的 AI 超級工作站!
~工商服務時間~
如果你覺得建立自己的3W原則很困難,我推出了針對個人工作者的「雙人顧問方案」,結合「AI 應用規劃師」和「思維轉譯師」,手把手帶你建造個人知識庫。有興趣者歡迎聯絡我囉!

我是AI應用規劃師江江教練,也是斜槓攝影師江昱德。
文章中置入的照片都是我的作品,喜歡的話歡迎參觀我的攝影官網:光的故事
「知識管理」系列文章:
01|你的腦海裡藏著一座金礦:AI 時代,你的「個人知識」就是隱形資產
02|AI 時代的思考指南:別擔心被取代,「讓 AI 懂你」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