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辛基大學最近發佈一項研究報告,這項大型研究涵蓋 2000 年至 2020 年, 1–100 歲所有芬蘭人(共約二千萬人次)的登記資料,分析結果發現:超過三分之二的芬蘭人在一生中至少被診斷出一種精神健康、行為或神經發展相關疾病。若排除記憶障礙和身體疾患引發的精神診斷,比率仍高:女性約 66%、男性約 60%。
看到這項研究報告結果之前,我知道憂鬱症在芬蘭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我沒想到嚴重性遠遠超乎我的想像。
研究主要發現:
- 77% 女性、70% 男性在一生中被診斷為精神/行為/神經發展障礙。
- 排除特定類型後,仍有6 成以上人口被診斷出相關疾病。
- 憂鬱與焦慮症為最常見問題,男性較早期出現行為障礙,女性多在青少年時期出現情緒焦慮類障礙。
- 高診斷率反映出醫療資源增加、社會態度轉變與資料蒐集全方位化等因素。
研究人員Kimmo Suokas呼籲「精神健康挑戰在個人身上或周遭親友身上,幾乎在某個階段都會發生。這值得在職場、校園、公部門與日常生活中予以重視。」
主要精神困擾:焦慮與情緒障礙
分析顯示,最常見的是焦慮症和情緒障礙,尤其是憂鬱症。- 男性:通常在6 歲左右被首次診斷,主要是行為障礙,例如 ADHD。
- 女性:多在15–19 歲之間被診斷,主要是焦慮與情緒障礙 。
為何發現率如此之高?
研究指出,高診斷率並不一定代表真的是疾病盛行率上升,可能是因為:
- 治療資源增加:過去幾十年精神健康服務大幅擴張,更多人被診斷出相關疾病。
- 求助門檻降低:心理問題逐漸被重視,心理健康污名化減少,人們更願意尋求協助。
- 資料更全面:此研究首度整合初級與專科醫療資料,因此診斷涵蓋面更廣,也更精確。
雖然芬蘭連續八年蟬聯最幸福國度,但不代表一切都如此美好。看完這項研究報告,讓我警覺在芬蘭要更加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精神健康絕對不是少數人的問題,反而絕大部分人都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https://yle.fi/a/74-20169859
歡迎追蹤或訂閱此專題,以獲取每月更新的文章。同時,也可參考我在天下換日線的專欄「芬蘭不神奇」,以及臉書專頁 「Rock My Finnish Life 走跳芬蘭」(留學諮詢請傳訊至此專頁)和Instagram@rockmyfinnishlife。文章未經同意,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