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大致上點出幾個本書的重點,但很可惜,如果你不買本書,就看不到推薦序,所以還是看看我寫的心得吧。我在讀本書時也做了很多筆記、算是認真地看完了。
孫中興(台大社會系教授)的推薦序提到,本書提到的愛是愛的能力,而藝術這個詞蘊含著需要培養的一種人生或生活實踐的能力;由此可見,本書的愛,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首先佛洛姆探討如何理解「愛」?並解釋人類是如何曲解愛,以及愛是如何被商品化。或說人類是如何只看到愛表面的意思而不解更深入的意義。他認為愛如同生活一樣,是一門藝術,那麼我們必須要像學習一樣藝術般的態度去學習愛,我們要認真對待,理解愛不是兩個人的事,不是一段關係的代名詞,而是代表你整個人的價值觀。
本書價值豐富,可以當做工具書保存,除了從根本解釋愛的脈絡外,也說明人類是如何需要愛、又如何錯誤地使用;我講的很籠統,因為重點太多了,強烈建議大家閱讀,你將會跳脫出傳統愛的框架,用更宏觀的視角理解愛本身。
當然,由於本書歷史悠久,有一小部分可以看出佛洛姆受限於當時的價值觀,例如講解父親母親如何對孩子產生影響,但若要運用在現代,就必須代換名詞理解,因為現代已不是由性別來區分家長的功能性,而是以該家長的教育方式區分。
書中也有說明「愛的對象」,尤其在對神的愛中花了許多篇幅講解,因為宗教信仰至今影響人類,只不過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神,而是給予人歸屬感、精神寄託的存在,例如消費主義、偶像崇拜等等。(因此事實上,人們的時代在進行一次的宗教復興)
我自己覺得在文中撇除愛的講解外,他也精闢地分析人類的行為模式與思考邏輯,還有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影響人類,藉由拆解這些會發現,人類比想像中的不具備覺察力,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也從不質疑,導致他們生活在一個隨波逐流當中。
本書也提到一個重點,他說「本質上所有人類都是一樣的,我們全是『一』的一個部分,我們是一體。」、「一個人應該尊重一己的完整性與獨特性。」、「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
這令我想到過去閱讀的《與神對話》中也有提到一樣的概念。不過他是對於戀愛關係中提出的:「關係的目的是決定你喜歡看到自己的哪個部分展現出來,而不是捕獲和保有別人的某個部分。」、「愛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個目的—去決定和去成為『你真正是誰』」;就連YouTube 薩古魯都說:「如果你成為愛,而不是愛某人,你就會理解愛的本質。」
題外話,因為我對愛的理解抱著如同這些書所說的觀念,這使我難以與人交往進入戀愛關係,因為我無法接受因匱乏感而產生的感情體驗。
因為這本書滿滿都是重點,所以很想開直播說書。再次分享幾句名言:
·幾乎沒有什麼活動或事業像愛那樣,帶著那麼巨大的希望和期許展開,卻又那麼固定地以失敗告終。
·當代西方社會以「群體合一」的方法來克服分離性,如果我和其他人相似,如果我沒有會讓我與別人不同的感情和思想,如果我的習俗、穿著和想法都符合群體的模式,我就得救了。
·一個男人如果在感情上還沒有脫離兒童階段,男性性格特徵因此被削弱,他就會極其強調他在性方面的男性角色,因此彌補缺憾。
·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事實上,他恨著自己。這種缺乏對自己的愛和照顧讓他空虛和挫折。他必然會不快樂,急著要從生活攫取自己原本阻止自己獲得的滿足。他看似太過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的未能照顧好他的自我。
·能夠讓我們終極地掌握世界的方法不是寄托在思想,而是寄托在行為。
(是的,我贊同這個觀點,實踐比一直思考重要)
·機器人(人類)沒有愛可言,他們只能交換整套的「美好性格特徵」,希望做到一樁公道買賣。
·在這種愛和婚姻的觀念(基於一種買賣)中,人們找到的只是免於孤單的避風港,但這種兩人份的自我中心主義卻被誤解為愛和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