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看完吳軍的閱讀與寫作的通識講義,讓我開始想做裡面的練習題了。
他裡面的文章都有目的性,教你寫作,或是教你賞析古文。
隨後都會有一個課後練習,就像是你做數學一樣,免得你學了又忘了。
而裡面大多的練習題都是針對他教的這一章節的內容,找一本提過的書進行課後感想或是針對那本書的作者,提出你的觀點或想法。
這本書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與寫作的教學。
我們從學校開始上課的時候,從來沒有一個課程是在這種大語言學習的狀態。
一來覺得工業技術或是商業談判技巧可能遠比中文表達能力要來的重要得多。
所以在台灣比較少看到說培養你怎麼閱讀,怎麼說話,怎麼看懂一個書,進而看懂一個人,在來看懂這個作者寫作當時的時代環境背景。
因為那不會賺錢,你也覺得那沒有直接效益。
客觀比較起來,我們甚至跟別的國家在教育語文和溝通表現上,跟其他民主已開發國家差非常多。
如果常有看美劇,對於有演到青少年上課的環節,老師課後一定會補上要做作業,或是要看幾頁到幾頁要考喔,之類的片段。
但是更常有一種片段是要教學期報告,有些霸凌學生會欺凌弱小,叫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幫忙寫。你可以看到演出來的腳色,霸凌的學生一臉聰明樣,但講話沒什麼文化與格調。可是寫作好的學生,表現於外在的性格通常心思縝密,可能會有一天用計謀擊倒霸凌者的那種。
雖說是戲劇,但也離真實世界不遠。
例如美國就是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寫作創作的,尤其是名校像是耶魯大學。
甚至於會把作文和心得報告列為必修,他們發現是語言文化和心理的溝通思考在內在形成一個人。
所以培養學生這些事情,是為了增強每個國人的基本智識能力。
反觀我們台灣,漸進式數學,國小學各種技能,才藝。
Arduino剛出現還學ARDUINO,或是樹莓派寫程式。
現在AI出現了搞不好又會規劃學AI如何應用。
也就是求新追新,這個世界的新賺錢工具,卻忽略了語言,文化,基本人格的培養。
其實我們應該開始正視這件事情,也許就從現在開始,以你力所能及的方式,培養下一個世代開始慢慢掌握這個能力。
從閱讀與寫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