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輪」(chakra)在梵文中意為「輪」或「圓盤」,指的是人體內的能量中心,尤其是沿著脊椎排列的七個主要能量點:海底輪、臍輪、太陽神經叢、心輪、喉輪、眉心輪與頂輪。脈輪的概念源自古印度,最早見於《吠陀經》與《奧義書》,約成形於西元前 1500 年至西元 500 年間。
許多冥想或能量療癒的實踐中都會提到有關脈輪開啟或平衡的感受。然而,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仍渴望知道脈輪是否能夠被科學觀測與驗證。為了釐清這個問題,我查閱了目前與脈輪相關的科學研究。雖然文獻不多,但其中有一篇綜論文章 (review) 彙整了歷年來經過同儕審查並發表於期刊上的脈輪研究 [1]。以下,我從中整理出兩項近年來較有趣的發現和大家分享。
在解剖學層面,有研究指出,心臟神經叢(cardiac plexus)位於心臟底部,與心輪相當接近;而海底輪的位置則與下腹下神經叢(inferior hypogastric plexus)相呼應。這些發現支持了「脈輪具有神經解剖學對應」的假設。
在生理學層面,近年來的一項研究使用無線電射頻測量儀(radiofrequency meter),偵測 26 位年輕健康受試者七個主要脈輪輻射出的 MHz 頻率。研究發現每個脈輪皆釋放獨特的頻率區間:前五個脈輪(海底輪、臍輪、太陽神經叢、心輪、喉輪)的頻率約落在 25–50 MHz,而眉心輪與頂輪則比較高,落在 50–100 MHz,對應於我們所知的脈輪能量高低。
目前,這些研究大多歸類於生物場醫學(biofield medicine)。生物場醫學的概念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轄下的輔助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於 1990 年代初所提出,涵蓋結構性療法如脊椎矯正、整骨與按摩,以及能量療法如靈氣 (Reiki) 與氣功等等 [2]。儘管目前脈輪研究因為能量場難以被傳統儀器量測,也缺乏可穩定複製的實驗條件等原因而不被主流科學所接納;然而,我相信科學上的「目前無法觀測」,不等於這些現象「不存在」。隨著科技進步,我們也許終將開發出更精細的工具,揭開這個古老智慧的神秘面紗。
而在這段等待脈輪被科學驗證的路上,我們仍能透過呼吸、冥想與覺察,去親身體驗脈輪帶來的能量流動。或許,最真實且具說服力的實證,就藏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與經驗之中。

參考資料
- Moga, M., Is ther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hakr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ing and Caring, 2022. 22: p. 39-45.
- Rubik, B., et al., Biofield Science and Healing: History, Terminology, and Concepts. Glob Adv Health Med, 2015. 4(Suppl): p.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