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要,等於已經擁有?──關於渴望、滿足與大腦的對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無意間在一段專訪中聽到納瓦爾.拉維肯(Naval Ravikant)說了一句話:「Not wanting something is as good as having it」。翻譯成中文,就是「當不渴望某樣東西時,就如同已經擁有它一般」。乍聽之下,這句話有些矛盾,但當下我卻領悟:沒錯,因為不渴望,意味著內心不再感到缺失,而這樣的心境和「真的擁有了」一樣的滿足!

這讓我聯想到大腦的運作方式。人類的渴望,其實與大腦的獎賞系統(reward system)息息相關。而多巴胺(dopamine)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正是獎賞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當我們對某樣東西產生渴望時,大腦便會釋放多巴胺,帶來追求的動力與快感。然而,這份愉悅並非來自實際擁有或願望實現,而是源自於「期待獲得」的刺激。研究發現,隨著接近獎賞(意即實現渴望的事物)的距離越近,多巴胺釋放會逐步增加,形成強烈的期待感;然而,當達成目標、實現願望後,多巴胺濃度便會隨之下降,滿足感也因此迅速消退[1]。這是由於身體不再需要持續的刺激來維持愉悅感與動力,而會重新調整至平衡狀態。然而,這也使得我們開始尋找新的目標與渴望,以獲得新的期待與快樂。正因如此,當我們實現了願望或得到了某樣東西後,滿足感往往稍縱即逝,隨後又陷入新一輪的渴望與追逐之中。而這正是心理學中所說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現象,指的是當我們達成目標後,最初的喜悅會逐漸消退,讓我們不斷追逐新的刺激與慾望。

大腦的設計似乎讓我們不斷在「無聊或匱乏」與「滿足」之間擺盪。此種「渴望—滿足—再渴望」的循環,讓我們難以真正體會到內在的平靜。無怪乎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曾在著作中提到:「人生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盪,如同鐘擺一般。」他認為,痛苦源自於「欲望無法滿足」,而一旦欲望被滿足後,人便陷入無聊。我們的人生便困在如此的反覆循環之中。尤其在現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媒體、社群平台與廣告不斷刺激著我們內在的匱乏神經,讓我們總是專注於「自己還缺少什麼」,而非「自己已擁有什麼」。或許這正是現代人時常感到空虛無聊,並不斷追逐物質的原因吧。

而我認為,正念練習正是打破這種無盡惡性循環的鑰匙。正念使我們能夠減少渴望、活在當下,與當下的滿足連結。與其與他人比較,或不斷向外尋求刺激與滿足,不如回到自己的內心,保持覺察,靜下心來體驗「當下即是完整」,不需要再去追逐些什麼來讓自己更圓滿。無論是透過冥想、呼吸練習、瑜伽,或只是專注於身體與當下的感受,這些正念練習都能幫助我們跳脫「渴望—滿足—再渴望」的無限循環,回歸平靜與喜悅。

當我們不再追逐快樂,我們便擁有快樂。

當我們不再渴求滿足,我們便已然滿足。


raw-image


參考資料

  1. Berke, J.D., What does dopamine mean? Nature Neuroscience, 2018. 21(6): p. 787-79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靈性 x 科學探索筆記
0會員
5內容數
Spirituality × Science,靈性與科學,兩個 S 交織成一個無限符號。 我是一位行走於靈性與科學交匯點的漂泊者, 在此記錄我以科學的視角探索靈性的點滴。 寫給那些也同樣在迷霧中探尋自我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停止滿足別人的期待,因為無界限地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一種慢性消耗生命,你不是在這裡來滿足任何人的期待,而且也沒有任何人是必要在這裡來滿足你的期待,不要成為別人期待的受害者,也不要讓任何人成為你的期待的受害者。 這就是個體性,尊敬你自己的個體性 並且也尊敬別人的個體性,不要去妨礙干擾任何人的生活,...
Thumbnail
停止滿足別人的期待,因為無界限地滿足別人的期待是一種慢性消耗生命,你不是在這裡來滿足任何人的期待,而且也沒有任何人是必要在這裡來滿足你的期待,不要成為別人期待的受害者,也不要讓任何人成為你的期待的受害者。 這就是個體性,尊敬你自己的個體性 並且也尊敬別人的個體性,不要去妨礙干擾任何人的生活,...
Thumbnail
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Thumbnail
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Thumbnail
或許不滿,是源於對自身不足的認識吧!享受滿足的幸福中,卻感受到新的不滿感。點燃對冒險、知識、體驗的渴望,展開新的旅途,迎向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或許不滿,是源於對自身不足的認識吧!享受滿足的幸福中,卻感受到新的不滿感。點燃對冒險、知識、體驗的渴望,展開新的旅途,迎向未知的未來。
Thumbnail
當你身心俱疲,欲振乏力時,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可以試著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中的小事呢? 真正的「期待」,不是遙不可及,需要大費周章才能達到的目標,而是那種微不足道、隨手可得的生活小事,快樂不需要深奧的道理,其實,只要那種能帶給自己慰藉跟療癒的小確幸,就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美好。 以下
Thumbnail
當你身心俱疲,欲振乏力時,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可以試著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中的小事呢? 真正的「期待」,不是遙不可及,需要大費周章才能達到的目標,而是那種微不足道、隨手可得的生活小事,快樂不需要深奧的道理,其實,只要那種能帶給自己慰藉跟療癒的小確幸,就能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美好。 以下
Thumbnail
當妳想要什麼,妳必須先成為那個想要的樣子!活出豐盛、喜悅與感恩的狀態,讓自己的身體細胞停留在感覺豐足的真實體驗中。
Thumbnail
當妳想要什麼,妳必須先成為那個想要的樣子!活出豐盛、喜悅與感恩的狀態,讓自己的身體細胞停留在感覺豐足的真實體驗中。
Thumbnail
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want)的東西。這是因為要求本身就是欠缺的一種聲明,在你說你想要一個東西時,只會在你的現實中形成那個「缺乏」(wanting)的經驗。 因此,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禱告,而是感恩的禱告。 當你為了自己所選擇在你的現實生活裡要去經驗的事而預先感謝神時
Thumbnail
你不會得到你所求的,你也無法擁有任何你想要(want)的東西。這是因為要求本身就是欠缺的一種聲明,在你說你想要一個東西時,只會在你的現實中形成那個「缺乏」(wanting)的經驗。 因此,正確的祈禱永遠不是懇求的禱告,而是感恩的禱告。 當你為了自己所選擇在你的現實生活裡要去經驗的事而預先感謝神時
Thumbnail
追求更多更好更高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忙於追求更多、更好、更高的目標。我們總是不滿足於手中已有的,而渴望更多。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擁有了許多值得感恩的事物。 一份感恩的禮物 每天早上,當我們張開眼睛,就是一份感恩的禮物。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親人的陪伴
Thumbnail
追求更多更好更高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忙於追求更多、更好、更高的目標。我們總是不滿足於手中已有的,而渴望更多。然而,當我們停下腳步,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其實我們已經擁有了許多值得感恩的事物。 一份感恩的禮物 每天早上,當我們張開眼睛,就是一份感恩的禮物。我們有健康的身體,有親人的陪伴
Thumbnail
~ 我們的寂寞感,原來是內在靈性道路失去了浪漫和理想。 人內心都有一個深深的渴望:想被填補,想成為完整的。 我們都渴望回到源頭,而源頭正處於精神追求的核心,只是,我們卻把追求錯放在別人身上。真正的愛和幸福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來自於內心。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渴望,並開始探索內在的精神世界時,我
Thumbnail
~ 我們的寂寞感,原來是內在靈性道路失去了浪漫和理想。 人內心都有一個深深的渴望:想被填補,想成為完整的。 我們都渴望回到源頭,而源頭正處於精神追求的核心,只是,我們卻把追求錯放在別人身上。真正的愛和幸福不是來自於外部,而是來自於內心。當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內心的渴望,並開始探索內在的精神世界時,我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生中的不滿意與忍受,提出了從不滿意轉為享受的觀點。通過舉例分析,讓讀者認識到不滿意其實代表著自己在意,是滿意的起點。文章引導讀者改變思維方式,轉換不滿意的情緒,進而享受當下。這篇文章適合有情緒困擾的讀者閱讀,幫助他們尋找轉變的力量。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生中的不滿意與忍受,提出了從不滿意轉為享受的觀點。通過舉例分析,讓讀者認識到不滿意其實代表著自己在意,是滿意的起點。文章引導讀者改變思維方式,轉換不滿意的情緒,進而享受當下。這篇文章適合有情緒困擾的讀者閱讀,幫助他們尋找轉變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