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我在香港做手術一周就理賠完成,而台灣的實支實付卻拖了半年還沒理清?
這其實來自於兩地醫療系統與保險條款根本上的差異:
✅ 香港(醫管局制度)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的公營醫療服務一直以香港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務求確保香港居民能夠優先得到醫療服務。 非符合資格人士,包括來自外地的訪客,一般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可獲得公營醫療服務,例如非符合資格人士在本港探訪或旅遊期間發生意外或患上重病,即使他們未能支付醫療費用,醫管局仍會基於人道立場為他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

• 公立醫院由香港醫療管理局(Hospital Authority)統一管理
• 住院費用以每日「套餐式」收費:住院+診療+基本藥物都整合為一日費用(如 $5100/日)
• 病歷文件清楚、診斷與療程說明完整,本地保險公司熟悉這套體系,理賠快速且明確
⸻
⚠️ 台灣實支實付(針對海外醫療)
• 保單多以「雜支項目理賠」為主:需逐項提交費用明細
• 海外醫療需經過「必要性判斷、費用合理性審查」
• 中文翻譯、公證文件、醫療項目對應標準不一致,導致核保部門反覆要求補件
即使我真的有手術、有住院、有花費,卻因為收費邏輯不同,台灣保險公司的理賠邏輯無法對應,最終變成一場曠日廢時的行政拉鋸。
⸻
當初我以為台灣的實支實付理賠會失敗,因為第一次收到的結果是:
👉 只賠付每日住院「日額」給付,其他醫療費用不承認。
但我不甘心,於是展開了下列行動,最終順利獲得補償:
✅ 處理流程整理如下:
1️⃣ 收到理賠結果時,我主動與理賠部門反映港台醫療體系的差異
→ 解釋香港是醫管局「打包式」收費,無法提供逐項明細,理賠部們仍然僅按照日額理賠,無法滿足實質費用。

2️⃣ 致電保險公司「客戶服務中心」,說明自己處於理賠困境,希望轉交主管審視,並再次申明並附上香港醫療管理局相關收費網頁。
→ 一般理賠窗口無法處理的個案,往往在客訴窗口才有機會被重新檢視。
3️⃣ 等待健保賠付結果,再次聯繫保險公司向健保單位查核
→ 由健保單位確認此次「醫療行為」屬於急迫與必要性範疇(Type A 主動脈剝離)。

4️⃣ 根據「損害填補原則」提出正式請求
→ 主張雖有健保理賠,但仍應補償未由健保覆蓋的實際自費項目。
最終保險公司依據我提供的說明與佐證,同意以「和解性補償方式」進行追加給付,順利完成理賠。
⸻
📌 給讀者的建議:
• 若你遇到理賠卡關,不要只接受「初次理賠結果」
• 合理據理力爭,特別是跨境醫療與急救情況
• 保留所有文件,能提供證明醫療必要性的都非常關鍵
• 客訴部門與健保佐證,是你翻案的關鍵機會點
⸻
「有買保險」只是基本,懂得主動處理、站在條款邏輯上爭取自己該得的,才是實質保障的延伸。
M.
M&P 傳承誌主筆
Mind & Purpose in Every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