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報告:解構《蘋果在中國》— 科技巨頭與專制國家的共生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蘋果公司(Apple Inc.)如何在其對製造完美與營運效率的不懈追求中,一步步走向其最大的戰略陷阱。正是這套策略,不僅將蘋果從破產邊緣拯救出來,更將其推向全球最有價值公司的寶座。
raw-image

導論:牢不可破的捆綁

本書的核心,同時也是一份深刻的悖論性論點,在於揭示蘋果公司(Apple Inc.)如何在其對製造完美與營運效率的不懈追求中,一步步走向其最大的戰略陷阱。正是這套策略,不僅將蘋果從破產邊緣拯救出來,更將其推向全球最有價值公司的寶座;然而,也正是這套策略,驅使蘋果在中國建立了一個技術先進、整合深入的生產帝國,使其陷入一個難以掙脫的戰略困境。這並非一個簡單的外包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共同創造,並最終被一個專制國家「俘獲」(Capture)的歷程 。  

長期以來,西方世界對蘋果在中國的敘事相對單一,主要聚焦於蘋果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進行生產,甚至涉及對工人的剝削。然而,本書提出了更為複雜且令人不安的論點:「這不僅僅是蘋果剝削了中國工人,更是北京允許蘋果剝削其工人,以便中國反過來剝削蘋果。」這種獨特的共生關係,旨在促成一場大規模的技術、資本與管理知識轉移,最終服務於中國的長遠戰略目標。蘋果在無意中成為了中國實現其科技自主野心的關鍵載體 。  

本報告將深入剖析派崔克·麥吉(Patrick McGee)在其著作《蘋果在中國》(Apple in China)中所揭示的這段複雜歷史。報告將分為四個部分,系統性地探討蘋果走向中國的歷程、其供應鏈「中國化」的過程、被地緣政治俘獲的關鍵時刻,以及最終形成的這個「牢不可破的捆綁」。透過對關鍵決策、核心人物及深遠後果的詳細分析,本報告旨在呈現蘋果與中國之間這段關鍵關係的全貌。


第一部分:走向中國之路 — 一場源於危機的戰略轉向

第一章:瀕臨破產與外包轉向

1996年的危機


1996年,蘋果公司正處於其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公司宣布了高達7億美元的季度虧損,現金流瀕臨枯竭,真實地面臨著申請第11章破產保護的可能性。這家曾以其垂直整合的「Mactories」(麥金塔工廠)為傲的科技先驅,此刻正陷入一場「死亡螺旋」(death spiral)。這場生存危機不僅僅是財務上的打擊,更從根本上動搖了蘋果透過自主製造來掌握自身命運的核心信念,迫使其進行一次徹底的戰略反思。  

噴泉市工廠的出售 — 投降的時刻


在這場危機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事件莫過於將位於科羅拉多州噴泉市(Fountain)的工廠出售給合約製造商SCI Systems。這次出售並非一次深思熟慮的戰略選擇,而是一場為了生存而採取的絕望行動。書中詳細描述了當時的營運高管喬·奧沙利文(Joe O'Sullivan)與其上司弗雷德·福賽斯(Fred Forsyth)之間的對話,福賽斯直言不諱地警告:「如果這筆交易本週無法完成,我們週四就都發不出薪水了。」這段對話生動地揭示了蘋果當時的恐慌與無力,公司已沒有任何談判籌碼 。將工廠賣給SCI Systems,這個開創了合約製造模式並間接導致蘋果整合模式失敗的先驅,無疑是蘋果的一次徹底投降。  

外包小組的誕生


此次出售後,蘋果成立了公司歷史上第一個「外包小組」(Outsourcing Group),由奧沙利文領導。其最初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平衡的製造策略」(balanced manufacturing strategy)。然而,在堆積如山的庫存和緊迫的財務壓力下,這個目標迅速演變成一個更為激進的指令:「將幾乎所有業務外包出去。」蘋果迅速將其在愛爾蘭和新加坡的電路板組裝業務等核心製造環節轉移給供應商 。  

營運必要性下的「原罪」


外包的決定並非源於高瞻遠矚的戰略遠見,而是一種應對短期生存危機的被動反應。這個出於絕望的決定,可以被視為蘋果的「原罪」,它設定了一條路徑依賴,深刻地影響了公司未來二十五年的發展軌跡。這次事件在蘋果內部植入了一種新的企業DNA,即將營運效率和成本削減置於一切之上。當年瀕臨破產的經歷,讓蘋果形成了對效率的極度追求。正是這種追求,使得後來提姆·庫克(Tim Cook)能夠將其提升至藝術的高度,但也正是這種追求,最終將蘋果引向了中國這個巨大而複雜的戰略陷阱。從1996年的危機開始,蘋果的命運軌跡就已悄然轉向,每一步後續的營運決策,從與富士康合作到建立「iPhone城」,都可以追溯到這個從根本上放棄自主製造,轉而控制製造流程的轉變。


第二章:在亞洲的早期實驗 — 日本與台灣

日本的角色(索尼)

在全面轉向中國之前,蘋果在亞洲進行了多年的外包實驗。日本是其最早的試驗場。書中詳細記載了蘋果與日本供應商的成功合作,例如將LaserWriter印表機外包給佳能(Canon),以及更具里程碑意義的,將PowerBook 100筆記型電腦交由索尼(Sony)生產。索尼憑藉其卓越的工程技術和製造品質,打造出的PowerBook 100不僅超越了蘋果自家的產品,更讓蘋果內部深刻認識到,外部合作夥伴有能力製造出比自己更好的產品。這次經驗在蘋果內部催生了一種「依賴日本製造商的文化」。  

轉向台灣(英業達、廣達)

隨著日本生產成本的上升,蘋果開始將目光轉向台灣。這一轉變的關鍵人物是菲爾·貝克(Phil Baker),他將Newton掌上電腦的生產外包給了英業達(Inventec)。這次合作揭示了台灣供應商的獨特優勢:與僵化的日本模式相比,台灣廠商展現出更高的靈活性、更快的反應速度以及一種渴望學習的合作精神。從那時起,蘋果開始派遣工程師前往台灣,親自指導供應商提升品質,這標誌著蘋果開始扮演「實踐導師」的角色 。  

「背信與無能」的學習曲線

然而,與台灣夥伴的初期合作並非一帆風順。書中引述了當時蘋果工程師的描述,稱早期的經歷充滿了「背信、無能、草率和疏忽」(treachery, ineptitude, sloppy, negligence)。這一細節至關重要,它凸顯了蘋果自身工程師在建立供應商能力方面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蘋果並非簡單地將訂單交給現成的工廠,而是透過密集的現場培訓,主動地、手把手地打造其供應商的製造能力。這種模式後來在中國被大規模複製,並成為蘋果供應鏈策略的基石 。  

第三章:富士康的豪賭 — 中國整合的開端

提姆·庫克的到來

提姆·庫克是蘋果現代供應鏈的總設計師。他在IBM和康柏(Compaq)的背景,專精於即時製造(just-in-time manufacturing)和冷酷無情的效率提升,使他成為執行賈伯斯(Steve Jobs)所採納的外包策略的完美人選 。  

LG的失誤與郭台銘的膽識


蘋果在iMac生產上最初的合作夥伴是韓國的LG,但LG在威爾斯和墨西哥的工廠運營接連失利,這為富士康(Foxconn)創造了一個關鍵的機會。書中記載了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Terry Gou)那通歷史性的電話,他向蘋果傳達了一個簡單而有力的訊息:「我能解決這個問題。」郭台銘不僅承諾以每台比LG低40美元的價格生產iMac,還大膽地保證將複製LG的全球三大洲佈局。這是一場巨大的、充滿風險的豪賭 。  

郭台銘的策略

郭台銘與其台灣同行有著截然不同的策略。他避開了與客戶競爭的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模式,堅定地走純粹的OEM(原始設備製造商)路線。他的核心策略包括:

  • 垂直整合: 盡可能控制物料清單(Bill of Materials),以降低成本。
  • 政治手腕: 郭台銘精通與中國地方政府打交道,善於利用官員對政績的渴求,換取土地、補貼和勞動力支持。
  • 長遠眼光: 他願意在蘋果的項目上犧牲短期利潤,甚至虧損,以換取寶貴的製造知識和建立長期的、具有「黏性」的合作關係。書中引述一位前高管的話:「郭台銘早有長遠的眼光。他願意犧牲一切……來讓這件事成功。」  

共生關係的完美風暴


蘋果與富士康的合作關係,不僅僅是客戶與供應商的關係,而是一場由共生需求引發的完美風暴,它從根本上重塑了全球電子製造業的格局。這場風暴的形成,源於三方需求的完美契合。首先,賈伯斯回歸後的蘋果,其戰略核心是透過「絕妙」(insanely great)的設計來實現差異化。這需要一個不僅能被動接單,而且能成為其工程團隊靈活、可擴展且無限適應的延伸的製造夥伴。其次,郭台銘的野心不僅僅是成為一個供應商,而是要主宰整個行業。他敏銳地意識到,只要能滿足蘋果「不可能」的要求,他就能獲得無與倫比的專業知識和規模,進而服務所有其他客戶。他願意用短期利潤換取長期霸權。最後,中國政府的「廣東模式」提供了關鍵的催化劑。地方官員為了追求GDP增長和出口數據,極力為富士康提供一切所需——補貼土地、龐大的農民工勞動力,以及購買先進機械的資金。

這三者的需求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循環:蘋果的複雜設計推動富士康創新;富士康不斷擴大的規模和速度讓蘋果敢於構想更複雜的設計;而中國政府則從巨大的就業創造和經濟增長中獲益,從而持續支持這種擴張。正是這種獨特的共生關係,催生了電子製造業的「中國化」(Chinafication),因為地球上沒有任何其他地方能夠複製這種三方合作模式。


第二部分:蘋果的中國化 — 鑄造一個帝國

第四章:製造不可能 — iMac、iPod與iPhone

「無法製造」的iMac

第一代iMac的設計故事,生動地體現了蘋果內部工業設計(ID)團隊與產品設計(PD)團隊之間的張力。喬尼·艾夫(Jony Ive)團隊提出的原型機,因其複雜的弧線和「倒扣」(undercut)結構,在當時的工程師看來是「無法製造的」(unmanufacturable)。這個挑戰迫使蘋果的工程師徹底反思並創新製造流程,也確立了公司內部新的文化等級:設計優先,工程與製造部門則被期望「想辦法解決它」。  

勞動力優於自動化

本書提出了一個關鍵的見解:蘋果轉向中國,不僅僅是因為那裡有可用的資源(廉價勞動力),更是因為那裡有實現的可能(不受約束的設計)。龐大、靈活且低成本的勞動力大軍,使得蘋果能夠追求那些極其複雜、對自動化不友好的設計。這與人們普遍認為先進製造業完全依賴機器人的觀念形成了鮮明對比。書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為了趕製第一代iPhone的玻璃螢幕,富士康在午夜時分喚醒了8,000名工人,讓他們立即投入生產線。這種勞動力密集型模式,成為蘋果實現其設計野心的關鍵 。  

共同發明供應鏈

iPhone的誕生,迫使蘋果從零開始,幾乎是發明了一條多點觸控螢幕的供應鏈。這不僅僅是下訂單,而是派遣工程師團隊深入供應商,與康寧(Corning,提供玻璃)、宸鴻光電(TPK,提供觸控感應器)和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負責玻璃切割)等公司共同開發前所未有的生產工藝,例如「硬對硬貼合」(rigid-to-rigid lamination)技術。這充分證明,蘋果在中國的角色遠不止是「組裝」,而是在指揮、協調甚至發明整個生產工具與流程 。  

第五章:「蘋果擠壓」與大規模知識轉移

定義「蘋果擠壓」

本章將正式闡述道格·格思裡(Doug Guthrie)提出的「蘋果擠壓」(Apple Squeeze)概念。這是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即蘋果要求其供應商接受極其微薄甚至負的利潤率。作為交換,蘋果提供兩項無價的資產:第一,巨大且可預測的訂單量;第二,來自其世界級工程團隊的密集、現場的技術支持 。  

「免學費」的教育


這種工程支持被形象地描述為一種「免學費」的教育。蘋果的工程師會「睡在工廠的地墊上」,幫助供應商優化生產線,將數十年積累的在製程控制、品質保證和材料科學方面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傳授給對方。與傳統的合資企業相比,這是一種遠為高效的技術轉移形式 。  

資本投資與控制權


蘋果採取了一項獨特的策略,即斥資數十億美元購買先進的機械設備(如CNC數控機床),並直接放置在供應商的工廠中。截至2018年,這些在中國的「長期資產」價值已高達133億美元。這種做法不僅讓供應商能夠以其自身無法負擔的水平進行生產,也賦予了蘋果絕對的控制權——蘋果可以隨時收回這些設備。這確保了供應商的忠誠度,並使其難以將為蘋果開發的產能用於競爭對手的產品 。  

raw-image

這張表格清晰地展示了蘋果製造模式的演變軌跡,從一個垂直整合的美國公司,到依賴日台夥伴的外包商,最終演變為一個與中國深度捆綁的共生體,凸顯了其走向中國陷阱的路徑依賴性。

第六章:紅色供應鏈的崛起

台灣供應商的退位


本書記錄了蘋果供應鏈中一個刻意且重大的轉變:從依賴台灣合作夥伴如富士康、和碩(Pegatron),轉向扶持由國家支持的中國大陸供應商,如立訊精密(Luxshare Precision)、比亞迪電子(BYD Electronic)和歌爾股份(Goertek)。這一轉變的驅動力來自於「蘋果擠壓」(中國企業因有國家支持,更能承受低利潤)以及蘋果安撫北京的政治需求 。  

立訊精密的案例研究


立訊精密及其創始人王來春(一位前富士康工人)的故事,是這一趨勢的最佳例證。在蘋果的明確支持和培訓下,立訊從一個AirPods供應商,迅速成長為iPhone的組裝商,直接挑戰了富士康的霸主地位。提姆·庫克對立訊的訪問及其「非凡」的稱讚,被視為一個關鍵的信號,表明蘋果正在積極扶持中國本土企業 。  

「自主創新」的載體


這一趨勢與北京的「中國製造2025」政策及其 fostering 「自主創新」的目標不謀而合。蘋果,無論是否有意,都成為了中國在先進電子領域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工具。書中指出,蘋果鼓勵供應商與其他客戶合作(以避免過度依賴)的政策,實際上「催生了中國的智能手機產業」 。

raw-image

這組數據無可辯駁地證明了這一趨勢。它直觀地展示了美國和台灣供應商的衰退,以及中國大陸供應商的急劇崛起,為本書關於技術與能力轉移的論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持,並具象化了供應鏈的「中國化」過程。

第三部分:俘獲 — 地緣政治與市場准入的代價

第七章:分水嶺時刻 — 習近平與「無與倫比的傲慢」事件

攻擊

2013年3月,就在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的第二天,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在其年度「消費者日」節目中對蘋果發起了猛烈攻擊。指控的核心是蘋果在中國的保修政策存在歧視,儘管從技術層面看這一指控站不住腳,但其政治信號卻異常強烈。隨後,《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發起了協同一致的輿論攻勢,其頭版標題「打掉蘋果『無與倫比』的傲慢」更是將事件推向高潮。這被視為中共展示其權力,明確告知蘋果其在這段合作關係中的從屬地位 。  

蘋果的誤判與叩頭

蘋果最初的反應是困惑和不解,甚至有些輕描淡寫地否認了指控。然而,在經歷了18天的持續壓力後,提姆·庫克最終以一封公開的中文道歉信作為回應。這一事件被書中描述為一場「二十一世紀的樣板審判」(twenty-first-century show trial),其目的就是為了讓蘋果「公開叩頭」(publicly kowtow),並深刻理解自己在這段夥伴關係中的「次要地位」(junior position)。  

後果

這次事件對蘋果而言是一次警鐘。它暴露了蘋果在中國的深度脆弱性,以及其完全缺乏一套協調一致的政治或政府事務策略。當時,蘋果在中國沒有任何能夠理解並應對複雜政治局勢的高層管理人員,公司完全依賴富士康等合作夥伴與地方政府溝通,缺乏更高層次的戰略佈局 。  

第八章:蘋果的戰略回應 — 「八人小組」與2750億美元協議

「八人小組」

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政治環境,蘋果組建了一個內部團隊,被稱為「八人小組」(Gang of Eight)。這個團隊的任務是首次為蘋果制定一套連貫的中國戰略,回答那些此前從未被認真對待的問題:「我們在中國的政府策略是什麼?我們的政治策略是什麼?」這標誌著蘋果開始將中國不僅僅視為一個工廠和市場,而是一個需要謹慎管理的政治力量。道格·格思裡和葛越(Isabel Mahe)等關鍵人物在此時登場 。  

秘密諒解備忘錄

本書揭示了蘋果為安撫北京所採取的最大戰略舉措:在2016年與中國當局秘密簽署了一份價值2750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MOU)。這份協議涵蓋了多項承諾,包括幫助發展中國的科技產業、培訓人才、使用更多中國供應商的零組件,以及投資中國的科技公司(例如對滴滴出行的10億美元投資)。  

政治風險的貨幣化

這份2750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標誌著蘋果被迫為其在中國面臨的政治風險標上了一個具體的價格。它並非一次主動的擴張性投資,而是一次精心計算的防禦性投資,旨在購買中國政府的善意和「官僚保護」(bureaucratic protection),以應對一個已證明有能力在一夜之間癱瘓其業務的政府。2013年的CCTV事件和2016年iTunes/iBooks服務的關閉,都非商業爭端,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威脅。蘋果領導層,特別是「八人小組」,必須量化這一威脅,而答案就是一份龐大的、多年的投資承諾。透過簽署這份備忘錄,蘋果的角色超越了典型的企業遊說,進入了一種準外交領域,承諾將其企業戰略與中國共產黨的國家發展目標(如「中國製造2025」)對齊。這一舉動進一步加深了蘋果的糾纏,使其不僅僅是在中國經營的公司,更成為中國技術崛起的正式合作夥伴,這使得未來任何試圖脫離的舉動,在經濟上是挑戰,在政治上則可能被北京視為背叛。

第九章:合規的高昂代價

貴州數據中心


為了遵守中國2017年頒布的《網絡安全法》,蘋果被迫在貧困的貴州省建立數據中心,將中國用戶的數據儲存在境內。書中揭示,這不僅是為了合規,也是一次政治賭注——蘋果押注當時的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會成為習近平的接班人。然而,這次賭注最終失敗了,陳敏爾未能進入最高領導層。這個故事顯示了蘋果試圖參與高層政治博弈的嘗試及其失敗 。  

審查與應用下架


蘋果持續遵守北京的審查要求,下架了數千個應用程式,包括用於繞過「防火長城」的VPN、紐約時報的App以及WhatsApp等加密通訊工具。這些行為凸顯了蘋果公開宣稱的隱私和言論自由價值觀與其在中國的實際行動之間的直接衝突 。  

扶持長江存儲


書中還討論了蘋果備受爭議的計劃——從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YMTC)採購記憶體晶片。YMTC是一家由國家資助的晶片製造商,被美國參議員視為國家安全風險。儘管蘋果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暫停了該計劃,但其最初的意圖表明,為了確保供應鏈安全和討好北京,蘋果願意與中國戰略科技領域的關鍵參與者合作 。  


第四部分:牢不可破的捆綁 — 當前的危險與未來的清算

第十章:華為的威脅與民族主義的武器化

學生變大師


本書分析了華為在遭受美國制裁後的驚人復甦。華為的Mate系列手機成為了「值得尊敬的iPhone競爭對手」,在中國高端市場直接挑戰蘋果,並在2019年一度在全球銷量上超越蘋果。這正是蘋果幫助建立的生態系統所產生的直接後果 。  

川普的意外「拯救」


書中指出了其中的諷刺之處:旨在遏制中國科技龍頭的川普政府對華為的制裁,實際上「拯救」了蘋果,因為它削弱了蘋果在高端5G市場上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  

民族主義作為市場風險


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蘋果面臨的一個永久性風險。書中引述了中國媒體的社論,稱中國消費者購買iPhone是「可恥的」,將消費選擇提升到了國家榮譽的層面。這使得商業競爭轉變為一場政治表態 。  

第十一章:多元化的困境 — 去風險的神話

鄭州的「噩夢」

2022年11月,鄭州「iPhone城」因新冠疫情封鎖引發的工人抗議事件,成為蘋果過度集中風險的終極案例。這單一事件擾亂了全球iPhone Pro的供應,迫使蘋果發布了罕見的營收預警 。  

印度的挑戰

本書批判性地分析了將iPhone生產轉移到印度的困難。儘管蘋果正在努力,但印度在成熟的供應鏈生態系統、基礎設施以及「不惜一切代價」的勞動力靈活性方面,仍遠遠落後於中國。早期的嘗試飽受品質問題和效率低下的困擾。書中引用一份內部備忘錄指出,一度有高達50%的印度供應商生產的機殼未能達到蘋果的品質標準 。  

「你無法移動整片海洋」


本書強調,蘋果的供應鏈不僅僅是工廠的集合,而是一個深度整合的生態系統。轉移最終組裝是一回事,但要轉移過去二十年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整個多層級的零組件供應商、材料專家和物流網絡,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位前高管直言,任何有意義的多元化都需要五年以上時間,並且「根本不可能」實現 。  

第十二章:終極地緣政治風險 — 台積電與台灣海峽

第二次豪賭


蘋果將其先進處理器的生產完全依賴台灣的台積電(TSMC),這被視為其繼依賴富士康和中國進行組裝之後的第二次重大戰略賭注。這個為了擺脫對競爭對手三星的依賴而做出的決定,創造了一個新的、更為尖銳的單點故障風險 。  

「矽盾」悖論

本書對「矽盾」(Silicon Shield)理論——即台灣在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能保護其免受入侵——提出了質疑。書中強調了其中的巨大風險。中國對台灣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將立即導致所有重要蘋果產品的停產。一位美國官員甚至表示,美國的計劃將是「摧毀」這些晶圓廠,而不是讓它們落入中國手中 。  

亞利桑那的徒勞


書中討論了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新設晶圓廠的局限性。即便投入運營,這些工廠初期仍需將晶圓運回台灣進行先進封裝,這使其在地緣政治危機中形同「紙鎮」(paperweight)。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本人也對此表示懷疑,稱之為一場「昂貴而徒勞的嘗試」。  




結論:未竟的遺產

庫克主義的意外後果

本書對提姆·庫克的遺產給出了最終的綜合評價。他是一位營運天才,打造了歷史上最賺錢的公司,但他的策略卻讓蘋果陷入了一個沒有簡單解決方案的地緣政治困境。結論將其與通用電氣(GE)的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相提並論,後者的短期財務工程為公司埋下了長期的系統性風險 。  



「蘋果DNA無處不在」


報告重申了書中強有力的結語:中國的先進電子產業「無處不在地流淌著蘋果的DNA」。蘋果不僅僅是利用了中國,它更是教會了中國。這種在追求完美過程中無意間完成的知識轉移,可能是其最持久、也最具爭議性的遺產 。  

最後的警示


本報告以書中的終極警告作結。蘋果再次處於「真正的危險」(real danger)之中,但這次的威脅並非來自破產,而是一個不再是虛構的「老大哥」(Big Brother)。公司的未來已與一個專制國家的意願以及中美關係的動盪軌跡密不可分,這使其命運及其領導者的歷史評價,都充滿了深刻的不確定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laus的沙龍
1會員
9內容數
最重要的事,是找到那件屬於你自己的「最重要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蘋果公司(Apple)4月將在美國零售店推出重大改革「Presto within Apple」(Apple內的Presto), 讓零售店員工使用類似平板的裝置「隔空更新」包裝盒內的手機, 如此一來手機在未拆封下,也能具備最新的作業系統。 蘋果新專利 外媒《Patentlyapple》
Thumbnail
蘋果公司(Apple)4月將在美國零售店推出重大改革「Presto within Apple」(Apple內的Presto), 讓零售店員工使用類似平板的裝置「隔空更新」包裝盒內的手機, 如此一來手機在未拆封下,也能具備最新的作業系統。 蘋果新專利 外媒《Patentlyapple》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賈伯斯在當初是堅決反對製造手機的,但後來卻領導著蘋果推出了 iPhone。這篇文章深入探討蘋果如何持續創新和改變,在極其競爭的科技產業中立足。透過擴大能力圈和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蘋果不斷引領市場走向。
Thumbnail
Hi 我是 VK~ 上月剛好是 Apple WWDC 大會,加上近來有許多 Apple 下任執行長接班人傳言的人選。這也是個蠻好的時機來回顧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他接任蘋果執行長後有哪些創新成功與失敗的地方。 這期主要會聚焦在: 不是「產品人」出身的庫克,為什麼讓賈伯斯親自招募他加
Thumbnail
Hi 我是 VK~ 上月剛好是 Apple WWDC 大會,加上近來有許多 Apple 下任執行長接班人傳言的人選。這也是個蠻好的時機來回顧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他接任蘋果執行長後有哪些創新成功與失敗的地方。 這期主要會聚焦在: 不是「產品人」出身的庫克,為什麼讓賈伯斯親自招募他加
Thumbnail
蘋果WWDC發布會在每一年都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今年,在銷量不及預期的背景下,這場科技盛宴再次拉開帷幕,全球消費者見證iOS 18、iPadOS 18、macOS Sequoia等一系列重磅系統更新的亮相。
Thumbnail
蘋果WWDC發布會在每一年都能吸引全球的目光。今年,在銷量不及預期的背景下,這場科技盛宴再次拉開帷幕,全球消費者見證iOS 18、iPadOS 18、macOS Sequoia等一系列重磅系統更新的亮相。
Thumbnail
蘋果電腦公司每次發表新產品都會引起大眾目光,關注焦點不只聚焦在新產品上,新產品發布會邀請函、新廣告內容也會引起熱議,引領科技產品行銷潮流走向。 不過,5月初蘋果CEO庫克在社群網站X介紹iPad Pro新產品的一則推文,卻意外踢到鐵板,引起巨大爭議。 事件引燃點居然是庫克推文中的廣告影片! 影
Thumbnail
蘋果電腦公司每次發表新產品都會引起大眾目光,關注焦點不只聚焦在新產品上,新產品發布會邀請函、新廣告內容也會引起熱議,引領科技產品行銷潮流走向。 不過,5月初蘋果CEO庫克在社群網站X介紹iPad Pro新產品的一則推文,卻意外踢到鐵板,引起巨大爭議。 事件引燃點居然是庫克推文中的廣告影片! 影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美國司法部(DOJ)於週四對蘋果公司(Apple Inc.)提出訴訟,聲稱其iPhone生態系統形成了壟斷市場,這不僅推高了蘋果的“天文估值”,同時也以消費者、開發人員以及競爭手機製造商的利益為代價。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蘋果引領硬體技術潮流,並擁有嚴格的品牌力、成本控管和供應鏈技術。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龍頭蘋果 Apple,於月初正式發布了其 2023 第四季的財報 (蘋果公司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4 第一季)。雖然營收與獲利都打敗了分析師的預期,但由於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並且也給出了一個較保守的第一季預期,所以導致於公布財報之後出現了股價下跌的狀況......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龍頭蘋果 Apple,於月初正式發布了其 2023 第四季的財報 (蘋果公司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4 第一季)。雖然營收與獲利都打敗了分析師的預期,但由於中國市場表現不佳,並且也給出了一個較保守的第一季預期,所以導致於公布財報之後出現了股價下跌的狀況......
Thumbnail
就在2024年的第一個月,我搜集完了我規劃的蘋果生態圈的最後一塊拼圖,說起來還真花了不少錢,但我覺得很開心也很值得。就讓我來分享我的電子產品、以及我到底敗家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就在2024年的第一個月,我搜集完了我規劃的蘋果生態圈的最後一塊拼圖,說起來還真花了不少錢,但我覺得很開心也很值得。就讓我來分享我的電子產品、以及我到底敗家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首先,這篇報導是轉述[旺旺集團的中時新聞],會特別強調這點是告知,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是偏向中國。 那麼我們開始討論蘋果產線離不離得開中國吧,很多人大概都不清楚蘋果的庫克是一個對合作企業多麼[苛薄]的商人。 因為庫克向來偏向扶持第二商家、第三商家去跟最大商家做價格競標,就比如說哪怕鴻海是蘋果最大的代
Thumbnail
首先,這篇報導是轉述[旺旺集團的中時新聞],會特別強調這點是告知,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是偏向中國。 那麼我們開始討論蘋果產線離不離得開中國吧,很多人大概都不清楚蘋果的庫克是一個對合作企業多麼[苛薄]的商人。 因為庫克向來偏向扶持第二商家、第三商家去跟最大商家做價格競標,就比如說哪怕鴻海是蘋果最大的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