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凌晨2點15分。
林湛坐在一家24小時營業的影印店裡,身邊堆著他剛列印的幾份加密資料。螢幕上新聞畫面正在輪播:一段模糊的空拍影片,記錄著7月5日台北市天空中曾短暫出現的光球異象。
雖然影像品質不佳,但畫面一播出,整個網路炸鍋——「靜止的20分鐘」成了熱門關鍵詞,YouTube 充斥各種分析與陰謀論,許多政府單位火速發聲「闢謠」,稱為「氣象異常」。
但林湛知道,那根本不是氣象現象。
而新聞報導中的影片,正是他拍的。
他沒給任何記者。
影片怎麼會流出?
他回到住處,門鎖已被人撬過的痕跡讓他瞬間冷汗直流。電腦主機蓋被打開,硬碟消失,抽屜裡的筆記本也不見了。手機在開機瞬間自動跳入無限重啟的循環,他明白——有人在警告他。
林湛立刻切斷Wi-Fi與SIM卡,塞入一張臨時預付卡。他撥給簡沐晴。
「對不起,這是最後一次我用這支號碼。我被人盯上了。」
簡沐晴聲音顫抖:「我……也感覺不對勁。我學生說有人來學校找我,穿便服,自稱教育局,但我沒接到任何通知。」
「我們成了 ‘觀測者’,而這世界不喜歡被人觀測它。」
**當日下午,林湛的名字登上了社群熱搜**
「台北記者目擊天空異象」
「都市傳說創作者惡搞政府機密」
「光球拍攝者身份曝光!」
他看著螢幕上一連串的攻擊言論,心中五味雜陳。他明白,這不是網路暴民的行為,而是一場有組織的「資訊模糊化」行動。
這是「圍觀者效應」的變形版本:
一旦你注視真相太久,真相會轉身回望你。
而那些不希望你看見的人,會讓你成為焦點,直到你被焦點吞噬。
**三日內,他有五位記者朋友失聯**
有人訊號中斷、有人傳來最後一句:「不要再查了。」
也有人的帳號在24小時內全數消失,包括稿件、社群、雲端硬碟。
林湛一夜之間從追查者變成獵物。
他再也不能用真名調查任何事,也不能相信任何官方資料。
**夜裡,他搭上前往花蓮的夜車**
那是他中學好友蕭裕程的故鄉,一個荒廢多年的民宿藏在山中,早已無人經營。他決定,從那裡重新出發。
列車上,他戴著棒球帽與口罩,保持沉默。手機只連接VPN,用來進入一個加密論壇:ΩNet。
那是他從簡沐晴的筆記裡發現的一個深網地址,傳聞是由「記得7月5日那天」的人創建。
他在匿名聊天室裡貼上一句話:
「你們還記得那20分鐘嗎?我拍下了光球,但現在……他們開始刪除我們。」
幾秒後,一名代號「KS-12」的用戶回覆:
「我記得,我也在逃。」
**ΩNet聊天室記錄摘要**
LZ-07:我在台灣,我的同伴正在被監控,簡沐晴也夢見了光球的第二次來臨。
KS-12:這不是結束,是開始。我們都是‘Ω層測試者’,我們被允許保留記憶,因為他們需要觀測人類的反應。
LZ-07:誰是‘他們’?
KS-12:不是人類。也不是神。是一種介於觀察與干預之間的「演算意志」。你要隱姓埋名,因為你知道太多了。
LZ-07:我該去哪?
KS-12:去找 Project17 的原始基地,台東。那裡,有第一批受試者的遺物。
**火車駛入花蓮站**
林湛看著窗外一閃而過的海岸線,腦中浮現出新聞中那些慘遭封鎖的研究地點、消失的論文與伺服器。
他記得賀子強曾經告訴他:
「記者的價值,不是你揭露了什麼,而是你願意冒著被遺忘的風險,記下來。」
現在,他要做的不只是記下來,而是深入真相的源頭——即使要用假名活下去,即使要從世界上消失。
**章末鏡頭**
林湛走出火車站,雨絲飄落。他看見車站對面牆上貼著一張剛刷上的廣告海報:
「Ω迎新論壇・等待選擇者歸來」
下方附有一串 QR code。
他舉起手機,掃描。
螢幕顯示:「歡迎你,第七位記得者。你已啟動下一層調查權限。」
一個檔案自動下載:
檔名是:
`REPEAT2_INITIATED.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