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活動假牙刷牙前拿下來,放在外面浴室的洗手槽上面的小置物架上,忘了它。第2天早上在房間刷完牙,想到它,出去拿時,不見了,問女婿,他說沒看到,孫女太小,問不出來,浴室內找找,沒有,其他地方就無從找起了。
實在很奇怪,我一直在找那個感覺,「假牙離開我了。」還有什麼訊息呢?
▓壹.離開了的:
○身體不舒服
比較少出現了,尤其走在路上時,之前常有不舒服的感覺,想趕快回到家,或擔心會突然昏倒之類的,現在都沒有了。
○不愉快,情緒低落
我做了許多的努力和嘗試都有用,最後是看書,看到不同的說法和做法,我跟著去做而成為最後一根稻草的(是好的結果,不是壓垮)。
○耳邊的錄音機
在某些情境時,耳邊會響起以前的大人說的話,當時那些話不一定是對我說的,我聽到就覺得不爽。這事從我開始覺察到,到現在30年了,用了包括諮商的各種方法,最近終於很少響起了。可能是體悟了一些事情,它不用再對我說了。前面的文章有講到。
○和我不一樣的人給我不舒服的感覺
這也不知道是從哪一年開始的?我女兒小時候是不會的。最近終於比較淡了,也是我體悟到為什麼的關係吧!之前好像有寫過。
○沒力氣
這是這幾年最基本的問題,自己的體悟加上書裏說的,「沒力氣」的感覺也離開我了,雖然沒有很多的力氣,但是夠用就好。
▓貳.最近做的事情
●去年一對一線上課
原來是大女兒強烈建議我去做人類圖,她之前有講過,她自己和剛出生的女兒都做過了,好吧!就去做,請她推薦。
和老師聯絡,初談40分鐘,她建議我上一對一的線上課,5次,好吧!也不知道要上什麼?就上了。除了談之外,有做一些靜坐,在靜坐之中,她引導我做一些事情的活動。5次結束時,我跟老師說有效。隔了一陣子後,因為對未來的擔心和恐懼,又加了一次。做完之後,那些情緒沒再回來。
●兒子的女兒出生
媳婦請育嬰假半年,兒子的工作是輪班,一次12小時,加上交通時間,至少有連續13個小時不在家,他上白天班時,請我去幫忙顧半天,下午5個小時,讓媳婦可以休息一下,或出去辦事。
我跟孫女講台語,跟媳婦、兒子也是,媳婦會講台語,大都用台語跟我對話,兒子大都華語,偶而會跑出幾句台語。我的想法是,和孫女要定期見面,才會有感情,一週跟兒子(有時候他在)、媳婦相處一、二次也很好。
兒子出生時,我請育嬰假,自己帶到一歲半,對他全台語,他已經會聽了,給保母帶後,請保母跟他講台語,沒執行,她同時帶4個會走路的幼兒,我也沒有很要求,就算了。兒子高三時,我離家,雖然每個週末都有約他碰面,沒有同住,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現在可以和他一起帶小孩,也是母子相處的機會。我對於和孩子的感情覺得疏離,在想要怎麼和她們有感情上的交流。大女兒的女兒已經陪她3年多了,一週一、二次,一樣要跟她講台語。
●吃憂鬱症的藥
沒力氣了這麼多年,有一次聽了一位精神科醫師講憂鬱症的Podcast之後,想到是憂鬱症嗎?去看身心科,吃的藥一直不適合,想到我沒有憂鬱症嗎?共吃了5週的藥,後來決定不再吃,最後一次回診時有跟醫師討論到想不吃。
●頌缽
有一位朋友帶女兒去頌缽,地點在冬山,我知道後也去,試試不一樣的方法。談之外,帶我做幾種運動,在家可以自己練習的事情,最後在我身上各處敲缽,趴著、躺著都有。回來後,我覺得有效。憂鬱症的藥也快不吃了,接著就變「好」了。
●看書
這幾年我看的書,說法是我可以接受的,有下面幾種,我發現是屬於「新時代XXX」,這幾書的說法相近,不是宗教,會取用各種宗教的說法,主要是自己就是神,自己是最重要的,修的是自己;每個人本來就會了,內在都具備了,不用學習,只要憶起就好;不用努力追求,需要的都會來到面前,只要順勢接受就好;
■「光的課程」,有書,上了一年的課,目前休息中,我繼續照書的順序靜心,每次要換光的時候,去看一下書;
■<與神對話>,第一冊看了2遍,去買了二、三冊,看完了,想再看一遍。
摘錄一個說法。III,p.026
「在第一部中,我們曾談過「是—做—有」(Be-Do-Have)範型,而大部分人又如何反其道而行。
大部分人認為,如果他們「有」某種東西(更多的時間、更多的錢、更多的愛等等),他們最後就可以做某些事(寫一本書、培養某項嗜好、去度假、買棟房子、交個朋友),而這又會讓他們「是」如何如何(是快樂的、和平的或滿足的,或在戀愛等等)
事實上,他們是在把「是—做—有」的範型顛倒了。宇宙中的實況(跟你們所想的相反)是,「有」並不能產生「是」,「是」卻產生「有」。
首先你要「是」稱之為「快樂」(或「知」、或「智慧」、或「慈悲」等等)的人,然後從這「是」的境地去「做」一些事情—不久,你就會發現你所做的會轉回來帶給你一直想要「有」的東西。
啟動這種創造過程(沒錯,這正是……創造過程)的方式,是先看清你所要「有」的是什麼,問你自己如果你「有」那個東西,你會「是」什麼樣子,然後直接去「是」那個樣子。
……
以下是這個原理的簡述:
你的一生,並不必須去做任何事,
全部的問題只在你是什麼。」
在我來說,我常常想的是:「如果我有力氣,我去走路,我會很愉快。」
要改成:「我很愉快,我去走路,我有力氣。」自從看到這個說法後,我這麼做,真的情形變得不一樣了,至少愉快先行,不是每天等著我有力氮,才能去走路,才能得到愉快。
■<臣服實驗>
是去做頌缽時,老師推薦我看的,好像是我的腦袋用太多,太理智了。作者決定做一個實驗,將他自己的喜歡、不喜歡放下來,不考慮它們,出現在他面前的事他就做,然後從隱居森林的瑜珈士,成為上市公司的執行長。將他的過程寫清楚,很容易讀。
我看了這書,和朋友A說,她說她有辛格另外2本,有一本看了一點點,另一本沒翻過,我要的話送我。見面那天,她自己留了一本,先給我一本,是下面這本
■<覺醒的你>
▲這些書有幾個說法給我很大的翻轉
■自己的情況可以決定,像健康、快樂、有錢等。當我早上起床,沒有不舒服、不愉快的心情時,我想:「我愉快」、「我有力氣」,這種感覺可以持續一整天。而且我知道,不要說否定的,要說正向的詞,像不說「沒有不舒服」,直接說「我舒服」,
■時間沒有先後,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發生的,或是未來先發生也可以。像上面說的「是—做—有」的範型。
●和朋友A聊
大都在臉書的訊息中用文字聊,偶而用語音講,或約見面。說說生活瑣事,和身心靈方面彼此的體悟、聽到的、看書看影片看到的。
●靜心、靜坐4種,一天多做幾次
因為看了<臣服實驗>,作者住進自己的屋子後,早期花很多時間靜坐,後來比較忙,也維持每天早晚和週日的團坐,還有2個晚上的講座。因為我沒事;電腦不要看太多;書看一點,就要停下來想一想,做一做;室內運動的話,只要半小時,其他時間就拿來靜心,躺著也可以,讓脊椎休息。
■「光的課程」的靜坐。有自己默念的引導詞和順序,我儘量每天做一次,有時候不只一次,結束之前將光送給我在意的人,或是想祝福的人;
■注意呼和吸。這是基本的,當念頭出現,或注意力跑掉時,拉回來就好;
■正念;
■21天「豐盛」冥想
聽大弟說,他端午節去小弟家拜拜時,聽小弟媳說她眼睛中風。那天的拜拜我忘記了,也在帶孫女,沒去。我找了一天去看她和小弟,講講話,她說眼睛附近的小血塊要等它自己化掉,我告訴她可以靜坐冥想,想像用光、水或氣將血塊融解、消失、排出去。跟她說了基本的靜坐方法。
回家後,想到「21天豐盛冥想」的影片,是幾年前疫情期間,朋友傳給我的,那時我天天待在礁溪的家裏,一天做幾次。將網址傳給她,我自己也從頭聽,每一則至少做2次。
●運動比以前多一點,儘量每天都有做一點
走路、游泳、墊上伸展和拉筋,一點重訓:抱著水桶深蹲、舉小水瓶練手、門上裝拉繩,練手和腳;下雨時,偶而超慢跑。每天手腳都有一點酸酸的感覺,覺得很好。
●決定搬家,搬離礁溪
四月底時,房東用簡訊通知我7月起房租調漲5百元,奇怪,我一直在看這是什麼訊息?
經過了幾週,浮現了我要搬家的想法,決定了地點,四腳亭或瑞芳,每週去走走,開始想這件事。換地方也好,許多事情要改變,礁溪的特點是溫泉,之後如果想回來的話,可以再回來。
●多注意自己的感覺,並且依照感覺做調整
以前腦袋裏裝滿了:應該,艱苦卓絕,忍耐,堅持,堅忍,不受影響,排除萬難也要達成原訂的目標、和人家的約定,不論環境、條件如何改變……
前幾天,出去在外面時,感覺挺熱的,原來可以走路的地方改搭公車,汗流很多,警覺到不要去走路,免得體力消耗過大,身體出現什麼情況……,因為天氣而調整做法。
這是以前沒有的(幾年之前),以前很死硬,不會改變,無視自己的身體和環境的狀況,再困難或不舒服也要做到。這幾年練習有彈性,沒有「一定要」怎樣的事情,自己的身體和感覺很重要,是要優先考慮的。
▓參˙最近真的比較好了
已經過了一陣子,沒有再回去壹˙的情形中,很好,自己覺得好就會好,是書裏講的。
(2025.7.2.完成,寫了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