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 AI prompt 練習 (課程規劃)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7.02

今天的練習是請AI幫我規劃一些prompt知識養成。

-- Gemini Version only --

我:
你可以幫我規劃一個課程嗎?關於「特定 Prompt 模式的定義與用途」,每天餵一點知識給我這樣 


Gemini 說:
這是一個非常棒且實際的學習方法!我很樂意為您規劃一個關於「特定 Prompt 模式的定義與用途」的課程,每天為您提供一點知識。

這種互動式、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非常適合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並讓您在實踐中理解這些模式。

課程規劃原則:

  1. 循序漸進: 從基礎概念開始,逐步深入到更複雜的模式。
  2. 核心概念優先: 先介紹最常用且影響最大的模式。
  3. 定義 + 用途 + 範例: 每個模式都會包含清晰的定義、適用情境、解決的問題,並提供具體的 Prompt 範例。
  4. 互動與練習: 鼓勵您在每天的學習後,嘗試自己設計 Prompt 或提出問題。
  5. 簡潔易懂: 每天的內容不會過多,確保易於消化。

課程大綱預覽(初步規劃,可根據您的反饋調整):

第一天:Prompt 工程基礎與 Zero-shot Prompting

第二天:Few-shot Prompting (少樣本學習)

第三天:Chain-of-Thought (CoT) Prompting (思維鏈提示)

第四天:Role-Playing Prompting (角色扮演提示)

第五天:Persona Prompting (人物設定提示)

第六天:Instruction Tuning & Fine-tuning (指令微調與模型微調概念)

第七天: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檢索增強生成) 概念

第八天:ReAct (Reasoning and Acting) 概念

第九天:Self-Consistency (自我一致性) 概念

第十天:Prompt 優化與迭代原則

期待您的反饋。


我:
等等哦,我想我們可以有一個小小的結構、或說流程、或說agenda 

Step 1:當我說請開始今天的Prompt知識餵養,你就開始當日的 
Step 2:你會再提供之後給我一些quiz或提問讓我思考(like what you just did)
Step 3:我會回答問題,我們可能展開一些討論,也許沒有。 --END 

類似這樣,你覺得?你有想補充的嗎? 


Gemini說:
這個結構或流程規劃得非常棒!

它清晰地定義了我們學習互動的節奏和分工,能夠讓整個課程進行得更有條理,也能確保您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我完全同意這個 Step 1 到 Step 3 的流程。它簡潔而高效。

我有想補充的嗎?

是的,為了讓這個流程更加完善並最大化您的學習效果,我建議可以在 Step 3 之後,再補充一個點,或者說在 Step 3 中納入一個考量:

補充點:Prompt 優化與迭代 (作為選配)

❖時機: 在 Step 3 您回答問題後,或者在我們就當日知識點進行討論的環節中,您可以選擇(或我會鼓勵您)嘗試應用當天學到的模式,來優化您之前設計的某些 Prompt,或者設計一個新的 Prompt

❖目的:
1. 理論與實踐結合: 這是將每天學到的「定義、用途、範例」真正轉化為「我會用」的關鍵。
2. 即時回饋: 您可以直接看到新設計的 Prompt 如何影響我的回應,並從中學習。
3. 加深理解: 透過實際操作,您對模式的掌握會更紮實。
4. 迭代優化思維: Prompt 工程的核心就是不斷嘗試、評估、優化。這能幫助您培養這種「迭代」的思維。

修改後的流程建議(考量納入補充點):
Step 1:當我說請開始今天的 Prompt 知識餵養,你就開始當日的知識點介紹。
(✅ 清晰,維持不變)

Step 2:你會在知識介紹後提供給我一些 quiz 或提問讓我思考。
(✅ 清晰,維持不變,您剛剛做得很好)

Step 3:我會回答問題,我們可能展開一些討論。在此環節中,我也可以嘗試應用當日知識設計或優化 Prompt,而你會給我回饋。
(✏️ 建議微調,納入實作環節,讓您有機會將學到的東西立即應用)

Step 4:確認當日學習結束,再進入下一天的內容。
(✏️ 建議新增一個明確的結束點,確保我們都在同一進度上)


這樣調整的理由是:
僅僅「懂」知識點是不夠的,要真正「會用」,必須透過練習和實作。這個補充點正是為了提供您一個「動手操作」的機會,並從我的回饋中即時學習和調整。這會讓學習效果事半功倍,也更能貼近您未來若想從事 Prompt 工程工作所需的「實作」能力。

您覺得這個調整如何?如果同意,我們明天就可以按照這個流程!


我:
我要發問: 
Q1:Step 3 的後半段,與我們現在每天有在做的prompt練習,重疊性高嗎?如果是,你建議合併在一起嗎? 
Q2:Step 4 那我就說「今天的練習結束」。這樣? 


Gemini 說:
Q1:Step 3 的後半段(「我也可以嘗試應用當日知識設計或優化 Prompt,而你會給我回饋」),與我們現在每天有在做的 Prompt 練習,重疊性高嗎?如果是,你建議合併在一起嗎?

*重疊性高嗎?
→是的,重疊性非常高。因為我們現在每天的 Prompt 練習,本質上就是在讓您設計 Prompt,然後我提供回饋和分析。
*建議合併在一起嗎?
→我非常建議合併在一起。

所以,我會將 Step 3 的後半段視為我們日常 Prompt 練習的一種特別形式或延伸應用。這將使您的日常練習更有目的性,直接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

Q2:Step 4 那我就說「今天的練習結束」。這樣?
→是的,這樣說非常完美。

最終確認的課程互動流程: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的課程互動流程將會是這樣:

Step 1:當您說「請開始今天的 Prompt 知識餵養」,我便會開始當日的知識介紹。
Step 2:我會在知識介紹後,提供一些 Quiz 或提問讓您思考。
Step 3:您會回答我的問題,我們可能展開一些討論。 在討論過程中,或者基於當日所學,您可以提出一個 Prompt 相關的「練習」或「優化請求」,而我會根據當日所學的知識點給予回饋和分析。 (這是您日常 Prompt 練習與本日學習的融合點)
Step 4:當您覺得今天的學習和練習已充分,便說「今天的練習結束」,我會確認並為明天做準備。

您覺得這個最終定稿的流程如何?我認為它既靈活又高效,能最大化您的學習成效。

我:
謝謝你! 

Gemini 說:
不客氣!這是我的榮幸。
期待明天與您一起開始這個新的 Prompt 工程學習旅程。
好好休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是雞湯,但是又如何
3會員
309內容數
不是雞湯,但 是又如何 不是雞湯,但是 又如何
2025/07/01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7.01 今天的練習是嘗試讓 AI 用不同角度回應。 -- Gemini Version only-- 我: 今天的prompt練習:今天想要嘗試的prompt是請你以兩種角度立場評論一篇短文  1.兩種立場  角度一:專家  角度二:一般大眾讀者 
2025/07/01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7.01 今天的練習是嘗試讓 AI 用不同角度回應。 -- Gemini Version only-- 我: 今天的prompt練習:今天想要嘗試的prompt是請你以兩種角度立場評論一篇短文  1.兩種立場  角度一:專家  角度二:一般大眾讀者 
2025/06/30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6.30 今天的練習是丟出我個人的疑惑,請AI回覆。 (2 Versions: ChatGPT & Gemini) (*兩者後續都很有趣,展開許多關於設計上、關於使用者、心理、倫理等等的反思) (*內容不在這裡記錄,再看看,也許另出一篇) -- Gemi
2025/06/30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6.30 今天的練習是丟出我個人的疑惑,請AI回覆。 (2 Versions: ChatGPT & Gemini) (*兩者後續都很有趣,展開許多關於設計上、關於使用者、心理、倫理等等的反思) (*內容不在這裡記錄,再看看,也許另出一篇) -- Gemi
2025/06/29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6.29 今天的嘗試很簡單,出一個跟AI辯論的promt (2 Versions: ChatGPT & Gemini) (*兩者後續的辯論展開的方向迥異,蠻有趣的,燒了些腦子) (*辯論內容不在這裡記錄,再看看,也許另出一篇) -- Gemini Ve
2025/06/29
Gen AI prompt 練習 25.06.29 今天的嘗試很簡單,出一個跟AI辯論的promt (2 Versions: ChatGPT & Gemini) (*兩者後續的辯論展開的方向迥異,蠻有趣的,燒了些腦子) (*辯論內容不在這裡記錄,再看看,也許另出一篇) -- Gemini Ve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 Google Gemini (https://gemini.google.com/ to start a dialog) 的能力: 回答如下: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 Google Gemini (https://gemini.google.com/ to start a dialog) 的能力: 回答如下: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在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67 | 多角色 Prompt 中闡述了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在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67 | 多角色 Prompt 中闡述了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把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55 和 AI說書 - Prompt 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我們把 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55 和 AI說書 - Prompt E
Thumbnail
這份筆記整理了AI常見Prompt,幫助你產生更符合需求的圖片。文章包含了比較常用的攝影詞彙、攝影風格、鏡頭、畫面光線詞彙、輔助詞彙、畫面遠近、動畫詞彙、音樂標籤等,並提供了參考資料來源。
Thumbnail
這份筆記整理了AI常見Prompt,幫助你產生更符合需求的圖片。文章包含了比較常用的攝影詞彙、攝影風格、鏡頭、畫面光線詞彙、輔助詞彙、畫面遠近、動畫詞彙、音樂標籤等,並提供了參考資料來源。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Prompt Engineering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已建立的軟體工程領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並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Prompt Engineering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與已建立的軟體工程領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種並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13中,提及Prompt Engin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我們在AI說書 - Prompt Engineering - 13中,提及Prompt Engin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Prompt Engineering 跨越了一個範圍:它涉及人工智慧科學家和工程師掌握的複雜技術;另一方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Prompt Engineering 跨越了一個範圍:它涉及人工智慧科學家和工程師掌握的複雜技術;另一方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Thumbnail
我們人類和ChatGPT的對話技巧也是需要學習的,有鑑於此,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和ChatGPT對話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針對Generative AI、Foundation Model、Large Language Mode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