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集的內容很有意思,出社會後有時候可能是出於興趣,出於個性,或是一些人生的迷茫跟選擇,我會去看書,去看知識性Youtube,或著去上線上課程,就如同主持人Bryan所說的,大部分99%以上閱讀過/聽過的知識點,在幾個禮拜內就全忘光,而這些內容也不一定跟你的職場/薪水有所連結,不過他提到有人因此會困惑學習的意義何在?我個人比較沒這樣子的問題,讀一本好書就是一種自我滿足的興趣,就像有人愛打電動,有人愛打球的那種嗜好一樣,但常覺得比較感到可惜的是:讀完一本書後常感覺到,似乎這本書在心中種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但總看不到它開花結果,後來聽完這Postcast後有一段想法。Bryan透過自身的三個故事,包含哲學、專案管理和心理學的學習經驗,他認為知識的價值將所學所閱讀的轉化為核心的「念頭」或「思維模式」,這些念頭會形成個人的知識網絡(know-how),並且形成一個個具備實用價值的「念頭」(idea),幫助人們在人生旅途中解決問題並做出選擇,提供應對人生挑戰的思維工具和方向指引。Postcast節目中把讀書的價值分成以下幾點:
改變學習目標
從「記憶」轉向「思考本質」,不強迫自己去記憶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學習的重心在於「思考」:在閱讀時,應不斷問自己:「這個領域到底在講什麼?它想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它的根本是什麼?」
建立「知識鏈」與「知識網路」透過這種「思考本質」的方式,將一本書或一個領域濃縮成的「一句話」或「念頭」,會形成一個「知識鏈」,將書本內容與你的大腦連結起來,隨著閱讀的書籍和涉獵的領域越多,形成的「知識鏈」也會越來越多,最終這些獨立的「知識鏈」會連接起來,形成一張能夠解決問題的「知識網路」,當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時,可以像查找資訊一樣,利用腦中的「知識網路」來解決,不求知識立刻變現,而是要學會在對的時候,想起對的觀念,並把它用出來。
享受「思考」與「連結」的樂趣
讀書不必過於拘泥於是否記住內容,而是應享受思考的過程,享受將過去破碎的知識和觀念連結起來的樂趣。他認為,這樣會讓讀書變得非常有趣味。
- 行動項目:
- 相較傳統功利導向的「學習=回報」思維,Postcast講述的內容更接近「學習=深化思考與自我理解」的本質,書雖然讀完會淡忘,但它們的「精神」(也就是要落實文中提到的三種讀書價值):思考問題的角度、怎麼與自己工作生活作結合、有對應的行動原則,卻會有意無意的悄悄改變我們的看待事情跟做人做事的準則。比如我最近在閱讀的《40歲起的人生課》與《認知覺醒》是不是都能帶來一些自我思索:對人生價值的想法跟底層邏輯的改變,但如同我以前擔心的是,感覺「種下一顆種子卻常看不到它開花」,這可能是因為我以前讀書的方式問題,並沒有好好思考及沒有建立「一兩句話的精華」的思考節點,無法連結成一個有用的知識網路,且尚未被具體地「召喚」來面對人生問題,這也是我從Postcast學習到的最重要精華。
- 我將繼續種下更多種子,我相信腦中的「知識網路」種子將會開花結果,會在某天突然出現:一句對朋友說的話、一個對自己情緒的理解、一個做出的判斷、一段自己的人生領悟。它們不會在我「讀完」後立刻開花,而是在我「活過」某段人生之後,靜靜地開出來,這些看不到的變化,才是知識「開花」的真正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