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禮拜聽了有一則Postcast訪談很有意思「從負債千萬翻身!公開銷售 2 億的【 商業邏輯 】|MJ 林明樟 #103 #頭家校院」,網路關於MJ 林明樟老師方談的Postcast或是Youtube都還多的,最基礎的訪談跟老師介紹都大同小異,目前聽完覺得「頭家校院」這頻道其實還滿完整的,就直接用這集內容來做感想。在聽的時候,其實裡面內容有些觀點在聽的時候糢糢糊糊的,就如同自己人生碰過的不好經歷,但常常不能歸納出這段人生經歷的啟發跟結論,下次遇到一樣的問題再發生類似的錯誤,一拍自己的腦袋瓜想說「怎麼那麼笨,這不是上次才遇過嗎?」在聽完這一集後,對這種人生一直踩過的坑感覺有所體悟。曾聽過有人分享過:不論你讀完了一本書,聽了一場演講或播客,看了一部電影或Youtube,甚至參加一場活動,若你能從中學習到對你人生或想法有實質影響性的改變(1件就好),那花了這段時間跟注意力就相當超值,畢竟人生到了中年後,總感覺到時間流逝是很令人惆悵的,年輕時總認為金錢最重要,但如今已經感覺到比金錢更重要的就是我自己的時間跟注意力。
底層邏輯:反向思考、時間累積
反向思考:
- MJ 老師將「反向思考」能力視為在複雜商業環境中取得先機的關鍵。這不僅僅是創新,更是一種透過非傳統視角洞察本質、整合資源的能力。他把利用於好幾個不同場景:預判競爭對手策略,解讀表面資訊下的商業機會,洞察合理的財務結構,避免只看「淨利」的誤判。
- 裡面內容很多,有興趣就去看訪談,這裡面我最有感觸的是"解讀表面資訊下的商業機會",老師裡面提到幾件事情:他提及一次從疫情的疫苗鋪貨的新聞中得知連鎖藥局只佔台灣藥局總數的20%,其餘80%是地區型藥局。一般人可能視為無關資訊,但他立刻聯想到自己的產品在地區藥局鋪貨是正確策略,並指示團隊加緊拜訪;另一件是他得知競爭對手接到美國大廠數百萬台的訂單,便反向推測對方將犧牲德國首富數十萬台的訂單,因為大訂單的生產優先順序會改變。他以此情報主動聯繫德國客戶,提出備案並展現支援能力,最終成功拿下25億的訂單。
- 我感觸很深是因為我剛好禮拜五在處理CaseA:一個機台近期因為缺陷的問題導致無法作業,但很奇妙的是只出現在特定產品結構上面,當天我是整理資料到頭昏腦脹,連午餐都來不及吃,最後結論確認得知特定產品結構跟正常產品的不同處(多更多架構),但不確定原因為何發生,這需要再跟外單位合作查明;但剛好下午有個CaseB,其他單位要詢問因為產品的結構客戶要求所以更改設計,需要過我們家機台時要小心處理。CaseA/B其實要過的機台不一樣,但CaseB客戶更改的設計其實是CaseA多的架構一部分,下午老闆出完差後,詢問我CaseA進度時,也順便問一下CaseB是怎樣狀況,他看了看CaseB結構圖就說:「你會不會CaseA的缺陷的問題就剛好跟這CaseB的客戶修改後擔心的問題,其實是同一件事情」,我真的瞬間震驚住了,這2者之間怎麼老闆這麼快就連結在一起?為什麼這2個都是我第一手處理卻沒聯想到關聯性?
- 行動項目:每天留一點時間練習「反向思考」,例如:當你看到某數據、某變更,問自己:「這背後還隱藏什麼脈絡?」「這能聯想到我過去的哪些經驗?」
- 其實這段訪談MJ老師舉的這2個自身經歷後,主持人也在問如何訓練這種敏感度,MJ 老師強調這就是時間積累的重要,真正的成功需要「尊重時間」(respect the time),因為有些成果無法速成,必須透過時間的累積與沉澱來達成。他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再厲害,也必須懷孕十個月才能生小孩;你不能找十個美女各懷孕一個月生出小孩。」來強調有些事情必須按部就班,經過時間的淬煉。另外他還強調了「避免重複犯錯」: 他指出許多人待在一個地方很久,卻沒有持續打磨與疊代(不斷優化),十年後仍原地踏步。他批評自己第二次創業(美妝社群平台AZing Box)的失敗,正是因為過度自信、不尊重數字,盲目燒錢達4500萬,像賭徒一樣「賭性堅強」。這反面證明了耐心與理性的重要性。
- 「避免重複犯錯」: 他指出許多人待在一個地方很久,卻沒有持續打磨與疊代(不斷優化),十年後仍原地踏步。他講這句話其實還滿輕描淡寫地說過去,但我來說有如當頭棒喝,尤其接在他是一種時間累積的解方對於如何快速解讀表面資訊下的
商業機會,我深深感覺我這10多年,認真來說,技能有多一點,案件歷練有多一些,有更能反應回饋老闆的要求,但我仔細想想,我思維認知其實並沒有進步太多,常常犯的錯誤跟思考模式都是老闆曾經糾正過我的,或是我曾經踩過的雷,可能是因為檢討自己跟反思自己太過馬虎,通常只是當下想著這道難關、這件錯誤趕快撐過去,下次不要再踩到,但大家都知道人常常是健忘的(我覺得我更為嚴重),下次的錯誤往往名面上已經擺脫之前犯的錯誤,但實際的底層邏輯往往都來一樣的,而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貪圖方便,試著走捷徑而踩到不改踩到的錯誤」,這已經循環了很多次,之前的老闆沒有明說,但我現任老闆跟我很熟,很直接的點出我這個毛病,也讓我在這近1年半來工作態度也慢慢轉向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就如同MJ老師提醒強調的,有些事情必須按部就班,經過時間的淬煉的累積能力,才有機會讓真正自我價值感在工作上好好的實現。 - 行動項目:養成「每周回顧+反省筆記」習慣:本周有什麼狀況?如果再發生,我應該怎麼做?這樣你的判斷力會慢慢脈絡化。建立一張「錯誤清單/學習清單」,像是:「事情結構問題 + 如何避免因為捷徑而犯下不可回頭的錯誤」→ 下次看見先停下,思考:這故事重演的機率有多高?我可以怎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