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沖五事》。這五條,裴松之分別在諸葛亮傳四個不同地方引用。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第三事:空城計。沒錯,這不是羅貫中他們吹的牛皮,早在晉朝就有傳說。
郭沖五事,是在「扶風王駿鎮關中」的時候提出的。
不認真很容易誤以為有一個扶風人姓王名駿,其實這是西晉「扶風親王」司馬駿的意思。司馬駿是司馬懿的第七個兒子,高平陵之變時,大約是十七八歲的年紀,僅僅比晉武帝司馬炎大了四歲。等到司馬炎篡魏,司馬駿毫無疑問是司馬王朝的中流砥柱之一。
早期晉吳對立,司馬駿的主要職責自是鎮守南方交界。
三國歸晉之後,西晉的重兵就開始轉為防備涼州鮮卑。所以我們大概可以推知,郭沖五事在東吳也滅亡之後才被記錄下來。
而陳壽三國志,基本上也要到這個時期,才能完成送交上級審閱。
釐清時間點是重要的,畢竟諸葛亮對於西晉而言,一開始只是「亡國劇賊」。陳壽藉著三國志,向司馬炎推薦諸葛亮的才能與著作,才正式翻轉諸葛亮的評價。
當司馬駿守關中時,也是閒來無事,與眾將官論及諸葛亮。
這滿好理解,當年諸葛亮最終也是打到關中門口,聊聊敵人如何進軍布陣,司馬懿又是如何精彩調度,對於此時防務也有助益。
大多數的官員,都認為諸葛亮是志大才疏,沒有理解到蜀漢地小民少,過度勞困百姓連年北伐,如果他在大國如曹魏或許還能有一番發展云云……
你瞧瞧,到現在還是很多人會拿這個出來DISS諸葛亮。
不過,涼州出身的「金城郭沖」有不同看法。金城是天水的首府,不是說他是金城武的祖先。但是琉球文獻說,金城姓本身也是姜姓的分支……有沒有這麼巧合?
郭沖認為,諸葛亮是難得一見的英才,甚至可能比春秋時的管仲、晏嬰更強。為了取信眾人,郭沖當場就說了五個諸葛亮的故事,聽得眾人張目結舌。司馬駿更是熱血沸騰,同意郭沖所說。
諸葛亮,確是當世英傑。
但常讀三國志或者多聽說書的都知道,裴松之認為,諸葛亮厲害歸厲害,可郭沖五事恐怕不可信。所以裴松之一條一條節錄出來,並提出他自己的疑問。
【第一事】
諸葛亮是一個用法嚴峻,判案立決的人。對於長年在劉璋統治下的百姓而言,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是頗有怨言。
我們法正哥哥看不過去,就去跟諸葛亮說,當年劉邦入關不過約法三章,你卻搞得這麼嚴苛,恐怕會出亂子,不如緩一緩吧?
其實這段戲,新三國有加進去,不過是由劉備來行嚴法,諸葛亮勸退。
這也是裴松之的疑問:法正在則劉備未死,就算行嚴法也不該是諸葛亮的事。
欸老實說,新三國從入蜀篇開始,有變得正經一些,大家也比較常用表字在稱呼。
那這邊就跟演戲一樣,諸葛亮講了一篇大道理來說服法正。郭沖以此證諸葛亮深謀遠慮,行止得宜。
喔,懶人包就是劉璋治下沒規矩,你看有多少人想反他?透過嚴法把上下規矩立定下來,這個國家才會穩定。
【第二事】
就說有個謀士從曹魏那邊來拜訪劉備,暢談伐魏形勢,聽得劉備心花怒放,正要上去看看人家的地圖,諸葛亮進來了。
此時,魏客有點慌了手腳,連忙轉移話題,表示要去上廁所。
劉備就跟諸葛亮說:「上天賜給我們奇人,對你必定大有幫助。」
諸葛亮說:「奇人在哪?」
劉備:「剛剛去廁所的那個。」
諸葛亮嘆了一口氣:「看他那慌張驚懼的樣子,一副就是心懷鬼胎。我看是曹魏派來的刺客才真。」叫人去廁所把他抓回來吧。
劉備最聽孔明話,著人去尋,魏客早就逃得無影無蹤了。
裴松之這邊的懷疑是,刺客應該都是壯士強人,但劉備評為可以當諸葛亮的幫手,那應該是個謀士啊?這種人來當刺客很奇怪,而且逃回去也應該發達吧?
這我完全不站在老裴那邊。不說幾百年前的荊軻也是奇謀者,就是前兩天的徐庶同樣是文武雙全。而且,荊軻若為秦王謀,當然也能說得秦王龍心大悅:他們這種刺客就是來賣破綻求刺殺機會的。
【第三事】
上面說了,空城計。內容就不用重提了,看老裴怎麼吐槽。
裴松之表示:時間莫名其妙。
郭沖空城計的開頭是,諸葛亮在漢中,派魏延大軍東征時,司馬懿來犯。這跟三國志的任何一個記載都不相符。
更重要的是,裴松之在這裡提出了最關鍵的概念:郭沖對著司馬懿的兒子,說司馬懿被騙被誆退。兒子還拍手叫好?
也就是說,裴松之認為,並不能確定,司馬駿與郭沖論諸葛亮之五事,到底是真是假。但這本《郭沖五事》,就是吹牛了。
【第四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還,蜀中人人稱賀,但他卻愁容滿面,表示自己志在復漢,不足為賀。
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裴松之還是要「難」。
諸葛亮本傳僅說諸葛亮自請降三級,可沒說有人向諸葛亮道賀,又不是日向家的白目仔。
【第五事】
說諸葛亮跟司馬懿正式交鋒(第四次北伐),剛好碰到蜀漢役期交替,要撤老兵換新兵。但戰事正僵持,蜀漢將軍們都認為應該打完再說,就諸葛亮表示要遵守信用。老兵們知道了非常感動,皆不願離去,奮勇作戰殺死了張郃。
這個裴松之也是抓蟲抓得很細,認為細節不到位。蜀漢換兵的役期也沒有其他記錄。
-------------------
老實說這次重看郭沖五事,我真的覺得裴松之還滿「為辯而辯」,當然,細節是他說的有理有據,不過我現在更想針對郭沖來說。
郭沖在說,諸葛亮的用法遠見,觀察入微,膽大心細,勝亦不驕,講信用兵。比起史料,這玩意更像《世說新語》、《二十四孝》。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一個金城同學幫諸葛亮造神之書?
以我對西晉的認知,或許跟「馬隆平涼」有關。馬隆平定西涼鮮卑用的戰術,正是諸葛亮的八陣圖。我的意思是,在那個時期,諸葛亮對於西涼羌人,或許仍舊是一個堪比「神威天將軍」的傳奇。
馬隆一邊用諸葛亮的名號打擊鮮卑人,一邊用諸葛亮的傳奇來「喚醒」西涼羌人抵抗鮮卑,所以才能以極少兵力完成收復西涼的動作。
你看五事頭尾,都是「民事」。雖然中國人嚴苛,但講信用,一時的艱苦,將會帶來更好的生活,並且幫助你們抵抗侵略。(不要笑)
而且這套故事的重點,在於「晉朝鎮西大將兼皇叔非常認同」。頗有「降西晉,你們可以繼續信耶穌」的感覺。
如果馬隆確實使用了「諸葛亮政治作戰」,並且上報朝廷,又碰上陳壽獻上諸葛亮集、三國志……司馬炎確實不會排斥拜個諸葛亮。
但話說回來,裴松之打點最精準的,也是整套邏輯最難自圓其說的地方,就是諸葛亮空城退司馬懿?
不,真的要套那個邏輯,退司馬懿跟殺張郃都是一樣的。今天如果司馬家強,晉朝強,西涼人沒道理不像當年抵抗諸葛亮一樣,抵抗禿髮鮮卑到底。他們絕對明顯知道,晉朝不會也不能「來救」。所以馬隆需要一個比司馬懿更強的象徵。
正因為,目標是「西涼」。
真的是巴蜀漢中要搞象徵,大家反而不會選諸葛亮了。
這也是為什麼前面要框「神威天將軍」。
諸葛亮跟馬超有「威信」,但並不是西涼的統治者。
馬超就算了,你相信曾經在某些人的心中,諸葛亮也是一個相當於魔獸般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