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H編
這是書業相談室第一次有出版產業鏈的業務,前來相談,但很特別的是,主要都是請教行銷端的問題:「一是了解大眾書籍的行銷操作方式,二是交流對書籍未來走向的看法,三是請益新書推廣的規劃方向。」
實際碰面,請教相談人L,為何身為業務,會需要了解行銷怎麼做?一來是出版社編制上,如果有業務,通常也會搭配行銷;若身兼行銷工作,應該不會特別想請教大眾書如何做行銷,畢竟這是工作上都會直接歷練的地方。
「我們公司其實是以教科書為主,但近年來教科書市場萎縮,每次業績總是無法達標也很無奈,我們因此想把一些能面向大眾,或是專業人員工作上會用到的書,企劃選題出版,之後努力嘗試行銷推廣,因此好奇大眾書市場,是否會比較好?」
我很訝異教科書出版社會有此擔憂,當然少子化是已知的事情,聽他分享後,才更能體會教科書市場嚴峻的狀況:學生不像以往會因為課業而買書,老師在準備教學,也未必會指定閱讀教材,教學上有太多可替代的內容。因此相談人L在銷售上,發現有些教科書卻在網路通路賣得動,還有些從業人員變成是購書的主要對象,而非學生,因此把業務端得到的市場訊息,歸納出也許大眾書是可能的方向。
然而,我所知的大眾書市場也不樂觀。因為無論從以往公協會的同業交流,到大雁蘇拾平發行人今年初在台北國際書展的出版論壇的分享,首印量從約3300本減到1300本,其實都顯見大眾書市場未必印量就會比較高,若再看銷量可能也是等比例衰退。相談人L顯然很訝異,因為目前自家教科書的起印量,也大概是1500本左右,跟大眾書其實沒太大區別。我回覆:「也許現在出版市場,無論是教科書或大眾書,印量和銷售下降,除了閱讀的消遣或剛需在衰退,也都是分眾化的展現。」
相談人L因為想把一些教科書,當作大眾書來操作,因此特別想交流行銷推廣的做法。想不到幾次交流後發現,他身為業務,已經很具備行銷思維。例如,某些從業人員會用的教科書,也會邀請該領域從業人員的KOL做影片推廣,或是用課程或新書活動來帶書的銷售,「甚至,曾有專業產品的說明書,為了展現其專業性,也有廠商跟我們申請授權,把與該產品有關的書本內容節錄部分,當作使用說明書的一部分。」
而我因此好奇提問:「以你們的編制,一定有行銷,為何需要你身為業務,多煩惱行銷面向如何操作呢?組織內互動氣氛如何?行銷可以多幫忙嗎?」
相談人L有些無奈地說「公司編制下,行銷更像是公司整體形象的門面,行銷以社群觸及或影響力為優先考量,但能否轉換成銷售,就未必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我們部門彼此之間互動不錯,如果業務有好點子,分享給行銷,行銷也樂於執行。只能說彼此的工作目標不同,也就有不同的考量吧。」
於是再從已知行銷端可能觸及的工作,逐一和他交流分享,例如電子報、不同的社群媒介、團購、KOL等等,過程中發現,出版社以其現有的人力,其實已經做了不少,有些則因為組織結構而難以推動,也不能勉強。
「我的想法是,無論是通路、媒體、社群KOL,其實都是讀者的一環,他們是我們推廣的第一批讀者,要先能夠變成夥伴,有共同的熱情,也在意他們的需求,才有可能引起口碑傳播,心中掛念我們的出版品,再呼朋引伴推書出去。甚至組織內的行銷、編輯,也需要好好營造夥伴關係,業務端想多做些什麼,對他們是助力,而不是踩線或是添麻煩,力道才可能大。」
相談人L也因此談到他找KOL,也是觀察評估一陣子,覺得「有機會」才提出邀請,甚至協助行銷先了解可能合理的合作行情,最終是希望合作的影片可以順利產出。「我不會想邀功,在會議上我也是把這功勞做球給行銷,感謝他們一起促成。因為合作,行銷有可曝光的內容,而我也能為書籍銷售盡到力,就足夠了。」
於是我們進一步討論,如何讓組織內部的交流和成果,能夠減少耗損,不浪費任何可能的產出。例如:如果行銷不是只是把一集影片內容做完就發佈出去,可以把其中的精華,再做成短影音,一元多用。也許行銷會因為業務你的提醒,又有更多行銷素材,可以當子彈打。「這我倒是沒想過,聽起來很不錯,也許我可以再跟行銷討論看看,可以執行!」我自陳,這也是看小林世界談「未來食堂」得到的靈感,「內容產業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自己調配出哪些前端商品和後端商品,哪些免費哪些收費,只要內容都讓讀者有所得,就會產生信賴感,就有下一步購書的可能!」
我們接著討論編輯端的狀況:「通常一本書的前置作業,會需要多久呢?半年或是一年,可行嗎?」我反問,這是因為業務端會需要有子彈/菜色,才可以跟經銷商、學校老師推薦書籍嗎?L點點頭。我回覆,可以理解業務端的立場需要菜色更新才能繼續推動銷售,但若壓縮到編輯端的發想醞釀,書的成品也不會好。我坦承,這也是前次另一個教科書出版社的相談者,給我的啟示。「若要評估編輯端醞釀多久合理,其實很難,但從《誰說出版不賺錢》這本書的建議,一間出版社理應都要有未來三年的出版計畫在手上,且時時更新。以此看,一份書稿醞釀三年變成書,也不為過啊。」
結束前,相談人L回饋我:「謝謝,今天的聊天,我覺得這也是讓我了解我們有做的好的,也有需要加強的地方。」我也好奇他的未來職涯想像,以及業務的心得甘苦談。
L說:「其實公司給員工的福利和教育訓練不少,以前我從行政基層開始當,後來原本的業務離開,公司詢問意願後,轉而接下業務的職務,薪水也翻倍成長,當然要扛的業績也是壓力很大。
公司是可以待,但就需要自己好好想,如何讓公司產品的推廣銷售,可以做得更好,因此開始接觸行銷面,甚至在市場上觀察到的方向,也會回饋給編輯部。業務的意見對編輯部而言非常重要,從封面定價客群,業務的想法都要納入考量,才能製作出符合讀者和市場需求的產品。
但是業務的養成真的很難體制化,我也是邊做邊學,甚至學到教訓,才逐漸練就眼光。如何分辨老師、專家覺得的好書有沒有市場性,那就會是很重要的養成,我也還在學。」
很高興也感謝能聽到業務面的交流,L有極大的熱情關心讀者、市場、產業、行銷、編輯,各個方方面面。我激將法說:「出版業很需要業務的經驗傳承,或者你乾脆也當自媒體,可以擴大自己的影響。」
相談人L回我:「謝謝,出版人真的要有熱情啊。工作不會不有趣,只是壓力不小,而且為了生存也只能更用心。我要努力成為KOL才有幫助啊,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