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又美法案,影響臺灣生技4好2壞?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一、前言

二、OBBB 法案快速瀏覽(生技產業相關)

三、臺灣生技的4美2醜

四、臺灣公司的影響(保瑞、美時)

五、結論

raw-image

一、前言

近期美國通過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簡稱OBBB),裡面不乏有許多跟產業、公司相關的東西,又因為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生技產業鏈所在,故法案中訂定生技條款,都會牽動到全世界的生技產業,臺灣當然也不例外。

接著,我會和我的好夥伴GPT,先一起快速瀏覽OBBB法案內跟生技產業相關的條文,接著再挑出對於臺灣生技產業的4個利多(美)及2個利空(醜),然後分析投資標保瑞和美時(著重保瑞多些),最後再總結目前的整體影響及未來性。


二、OBBB 法案快速瀏覽(生技產業相關)

(一)研發與製造稅盾

1、研發費一次性扣抵:凡 2025 年起在美國境內發生的 R&D 支出,可直接全額抵稅。2022–2024已資本化研發費,可一次catch-up折抵。

2、折舊費一次性折抵:2025–2029 間啟用的合格設備(包含藥廠凍晶、無菌充填線等)可在首年直接折舊 100 %。

(二)罕病/新藥誘因

1、孤兒藥法案:同一藥品若新增的適應症仍屬罕見疾病,繼續享有 Medicare 藥價談判豁免;倒數從「非罕病適應症批准日」起算,而非原始上市日。

2、PRV 延長至 2032:兒科罕病新藥獲批後仍可領取「優先審批券」。

(三)價格與給付機制

1、PBM spread-pricing 禁令 + NADAC 全面調查:Medicaid 付費改為「成本+固定調劑費」,PBM 不能再吃價差;藥局必須回報實際進貨價,價格透明化。

2、Medicaid身分/工作條件六個月重審:估計有1,100–1,300萬人失去 Medicaid 身分,學名藥處方量面臨下滑。

3、340B成本上限:政府對340B安全網醫院說:「藥只能用『進貨成本 + 一小筆固定服務費』賣出去,不能再高價轉手賺差價。

(四)審批流程與監管

1、CURES 2.0 配套:放寬遠端臨床與真實世界證據(RWE)接受度,並設置「數位療法快速通道」。

2、2026 FDA 預算削減 + 用戶費凍結:審批人力吃緊,新藥審查排期延後風險提高。

(五)公共採購與研發基金

1、PASTEUR Act:針對新型抗菌藥採「訂閱制」保底採購,政府合約 7.5–30 億美元,與銷量脫鉤。

2、BARDA 十年授權 + 10 億美元新基金:擴大疫苗、抗病毒等的預購與里程碑付款。

3、ARPA-H 20 億美元/年經費:專攻高風險、高回報醫療技術,加速突破性平台研發。


三、臺灣生技的4美2醜

綜整分析上面的法案,我挑出六項可能會影響臺灣生技產業的內容,這些會關係到臺灣的新藥、學名藥、CDMO等公司,接著會逐項列出,並用表格舉例,讓大家盡量能看懂新法前後的差異,一至四項算是利多(美)、五及六項則偏利空(醜)。

(一)研發費一次全抵(§174)

1、以後只要在美國做研發,當年就能把這筆費用全部拿去扣稅,公司馬上少繳稅、口袋立刻多現金。

2、例子:假設 A 藥廠今年在美國做臨床試驗,研發費用1000萬美元,稅率21%,舊法第一年省稅42萬,但新法一次省210萬!!

raw-image


(二)設備 100 % 一次折舊(§168(k))

1、在美國買新機台或建產線,成本能在第一年就全數折舊。公司馬上少繳稅、口袋立刻多現金,舊法第一年省稅150萬,但新法一次省1050萬!!

2、例子:假設 A 藥廠今年在美國擴建產線5000萬美元,稅率21%:

raw-image


(三)罕病藥豁免延長(Orphan Cures Act,§44301)

1、同一顆藥只要新增的適應症還是罕見疾病,就繼續免被 Medicare 砍價。

2、美國Medicare砍價,簡單來說就是每年政府當大買家,對藥廠說「這些藥太貴,我要談到比較便宜的統一定價」,一旦談好新價格,就必須按「政府價」賣給所有Medicare病人,藥廠不能再收更高。第一次砍價清單從 2026 年開始生效,對藥廠來說就是高營收藥的售價被強制打折、毛利被壓縮

raw-image


(四)禁止 PBM 吃價差、強制公開進貨價(§44310-44314)

健保藥品經手的 PBM 不准「買貴賣更貴」,藥局要回報真正進貨價。

(五)Medicaid 嚴審資格、半年一查(§44001-44005)

低收入健保每 6 個月驗身分、驗工作時數,預估 10 年少 1,100–,300 萬受保人。

raw-image

以前 PBM 在中間「加價當倒手商」,藥廠和藥局都被抽成;OBBB把這層價差關掉、又讓藥局成本完全攤在陽光下,學名藥理論上每盒能多賣到手一點錢,但因為Medicaid失保、NADAC更新更快,總體營收不一定會增加。


(六)FDA 經費縮水4.2% + 審查費凍漲(§45201)

人手不增、收費不能調,審查排隊更久。新藥或新產線要通關,時間表得多預留幾個月。


四、臺灣公司的影響(保瑞、美時)

(一)保瑞(偏多)

1、現金稅負大減,稅盾可回饋客戶,增加競爭力

研發費用+設備折舊100 %一次認列,對保瑞來說,Maple Grove與馬里蘭針劑廠2025–2027投資與製程開發都能立即全額扣稅,等於手中現金馬上多出來,這筆稅盾本屬於保瑞,但保瑞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轉化為「折扣」或「回饋」寫進 CDMO 合約,讓客戶也受惠,藉此拉高競標成功率、延長合約年限。

2、罕病藥高價期拉長、PRV延長至2032年(原2026年失效)

保瑞的 Vigafyde™ 後續要繼續申請DEE/LGS等罕病適應症,依據法案內榮,「多罕病」階段持續豁免Medicare談價,一直到適應症擴增到非罕病才開始倒數,時間點大幅後移,一定程度保障保瑞未來罕病之獲利。

保瑞正在推進 5 個 505(b)(2)兒科嚴重癲癇(DEE)專案,若最終取得孤兒資格並成功上市,就有機會拿到PRV(解釋請看下方),以近期成交價估算,一張PRV券可為保瑞帶來1–1.2億美元一次性現金,相當於 2024 年稅後純益的數十%。就算保瑞選擇自留而不賣,也能讓後續 CDMO 客戶或自家下一款高潛力新藥提前上市,財務淨現值同樣可觀。

※PRV 是什麼?

  • DA 給藥廠的一張「快通票」:拿到 PRV 的公司,可把未來任何一張 NDA/BLA 的審查時程,從標準的 10–12 個月縮到 6 個月左右。
  • 獎勵對象:研發並取得 兒科罕見疾病(美國患病人數 < 20 萬)的新藥上市許可者。
  • 可自由轉售:這張券像「黃牛票」一樣可以賣給別家公司;最近成交價約 1.03–1.60 億美元(Valneva、Abeona、Bavarian Nordic 等近期案例)
  • 未來 7 年仍可累積新券:FDA 統計 2023–2024 年每年核發 11 張,代表還有數十張券可誕生。

3、學名藥部門利潤「價↑量↓」

PBM 價差禁令與 NADAC 成本透明化:學名藥出廠淨價可望回升 1–3 %;但 Medicaid 失保 1000 萬人使處方量預估年減 5–8 %。

4、審批排期風險

FDA 預算縮水4.2 %+用戶費凍漲;針劑廠 GMP 查廠與 Vigafyde 後續適應症的藥證審查恐較原時程延遲3–6個月。


(二)美時(偏空)

1、Buprenorphine/Naloxone「價漲量跌」,整體偏小利空

禁 PBM 價差、強制公開進貨價:Buprenorphine/Naloxone(BUP/NAL)等低價學名藥理論能多拿1–3%的淨價。

Medicaid 嚴審身分:預估 1100萬人失保,BUP/NAL 約40%處方來自Medicaid,年出貨量恐減5–8%。

2、Lenalidomide不受Medicaid改革影響

Lenalidomide主要在Medicare PartD+商業保險流通(解釋請看下方),PBM spread-pricing 禁令只管Medicaid管道,對Part D與商保仍可維持「議價+通路回扣」模式。

※Medicaid跟Medicare差自哪?PartD又是甚麼?

->Medicaid:政府替比較沒錢的人付醫藥費(低收入、孕婦、部分身障)。

->Medicare:政府幫老人家(或長期重度殘障)付醫藥費,又分為A、B、C、D。

raw-image
  • 65 歲以上人口龐大、慢性病藥物需求高,Part D每年支出超過2,000億美元
  • 如果某顆藥在Part D的花費很高,就會成為政府「鎖定談降價」的目標。

3、稅盾效益幾乎沒有

研發抵稅折舊折抵只對「在美國境內」研發或建廠有效;美時美國產品多由合作方(Alvogen US)或第三方工廠代工,現金稅盾效益幾乎沒有。

4、FDA 預算縮水風險

美時積極布局複雜釋放型與 505(b)(2) 管線(如高劑量口服膠囊),若審查人手不足,ANDA/NDA排隊可能拉長3–6個月,營收認列時點向後推。


五、結論

(一)公司檢查清單

四好兩壞,這是我認為這次大而美法案對於台灣生技產業的影響,如果手中有投資生技公司的朋友,不妨參考以下這個問題清單,去釐清這次的對於公司的實質影響:

1、公司現在或未來三年,有沒有在美國做臨床或製程開發?

○=首年就拿到 21 % 現金稅盾。 ●=稅盾用不到,研發仍照 5 年攤。

2、公司三年內 會不會在美國買機台、擴建產線?

○=CAPEX 全額折舊,現金流立刻補血。 ●=折舊仍要 7–15 年慢慢攤。

3、公司藥品線有沒有「新增適應症仍屬罕病」的產品?

○=繼續免談價,毛利期再拉長 9 / 13 年。●=新適應症一旦跨出罕病即進入倒數。

4、公司學名藥是不是透過Medicaid + PBM走大宗通路?

○=淨價可回升1–3%,但須留意NADAC跌價傳導。●=主要靠 Medicare、商保或專科藥局,變化很小。

5、公司產品對Medicaid用藥量依賴高嗎?

○=處方量恐年減 5–10 %,需靠其他市場補回。 ●=銷量以 Medicare/私保為主,量縮影響有限。

6、公司2025–2027有沒有重要 ANDA/NDA/BLA 或GMP查廠排隊?

○=審批恐延2–6月,現金流與投產時間點需留緩衝。●=排期延遲風險低。


(二)川普的藥品關稅風險

最後一部分,則再次提醒投資人,川普目前還是不斷地放出要對藥品課徵高達200%稅率的風聲,並且稱在1年後生效:

雖然川普常說被「看破手腳」「雷聲大雨點小」,但是大家可看到,歐美的製藥公司其實全部都有很認真在評估此事,因為藥品的製造不像臺灣熟知的代工製造,廠房、機械搬過去設置好、人力找好就開始生產,只要藥物要銷售到哪一國家,就得逐一符合各國藥品管理當局(FDA、EMA、PMDA…)對「廠房、人員、系統、製程」的四重驗證,因此,從「搬機台」到真正能出貨,一年時間對藥廠已屬「趕工極限」。

這就是為什麼美、歐大藥廠對任何稅務優惠或製造回流政策,都得提前18–24個月砸研究費、排驗證時程─藥品不是想搬就搬的鋼鐵或鞋子,而是一條每一步都被全球法規盯緊的長鏈;錯一步,不止延遲上市,更可能整批報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股密度的沙龍
199會員
32內容數
一個結合投資、自嘲、冷笑話和渴望財富自由的小作家~
股密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2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地解釋了美國FDA藥品審核的三種途徑:505(b)(1)(新藥)、505(b)(2)(改良新藥)和505(j)(學名藥),並結合臺康生技、漢達和全福生技的案例,說明藥證申請流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審查時程。文章也強調新藥研發的高風險性,提醒投資者務必審慎思考。
Thumbnail
2025/06/12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地解釋了美國FDA藥品審核的三種途徑:505(b)(1)(新藥)、505(b)(2)(改良新藥)和505(j)(學名藥),並結合臺康生技、漢達和全福生技的案例,說明藥證申請流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審查時程。文章也強調新藥研發的高風險性,提醒投資者務必審慎思考。
Thumbnail
2025/05/16
本文探討川普於2025年5月12日簽署的MFN藥價令對美國藥價、藥廠及臺灣藥廠的影響。文中分析美國藥品供應鏈,指出PBM公司在藥價制定中的關鍵作用,並詳述MFN藥價令的核心內容、衝擊以及可能的應對措施,尤其關注該政策對學名藥及三家臺灣藥廠(美時、保瑞、藥華藥)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5/16
本文探討川普於2025年5月12日簽署的MFN藥價令對美國藥價、藥廠及臺灣藥廠的影響。文中分析美國藥品供應鏈,指出PBM公司在藥價制定中的關鍵作用,並詳述MFN藥價令的核心內容、衝擊以及可能的應對措施,尤其關注該政策對學名藥及三家臺灣藥廠(美時、保瑞、藥華藥)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5/06
這篇文章探討價值投資的策略,包含如何選擇好公司和好價格,以及風險控制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投資成功並非僅靠選股技巧,更需考量下注策略、資金管理和情緒控制。作者分享自身心得和案例,並提出幾項反思重點,幫助讀者建立個人化的投資系統。
Thumbnail
2025/05/06
這篇文章探討價值投資的策略,包含如何選擇好公司和好價格,以及風險控制的重要性。文章強調,投資成功並非僅靠選股技巧,更需考量下注策略、資金管理和情緒控制。作者分享自身心得和案例,並提出幾項反思重點,幫助讀者建立個人化的投資系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輝景醫藥ABVC集團如何利用併購策略成功進軍國際市場,成為臺灣首家在美國掛牌上市的生技企業。文章回顧臺灣生技產業的併購趨勢,並比較ABVC集團與保瑞藥業、敏盛醫療等公司的策略。透過案例分析,說明企業如何透過股權併購創造安全可靠的成長模式,以擴展市場與業務版圖,並確立明確的國際化願景。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輝景醫藥ABVC集團如何利用併購策略成功進軍國際市場,成為臺灣首家在美國掛牌上市的生技企業。文章回顧臺灣生技產業的併購趨勢,並比較ABVC集團與保瑞藥業、敏盛醫療等公司的策略。透過案例分析,說明企業如何透過股權併購創造安全可靠的成長模式,以擴展市場與業務版圖,並確立明確的國際化願景。
Thumbnail
ABVC集團作為臺灣首家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生技公司,以併購模式擴展市場。集團透過前瞻性的全球化思維,提升旗下AiBtl藥業及ONCOX等子公司的市場表現,致力於讓臺灣生技產業接軌國際
Thumbnail
ABVC集團作為臺灣首家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生技公司,以併購模式擴展市場。集團透過前瞻性的全球化思維,提升旗下AiBtl藥業及ONCOX等子公司的市場表現,致力於讓臺灣生技產業接軌國際
Thumbnail
每年7、8月是生技產業盛事的月份,政府的參與顯示對於臺灣生技產業鏈發展的重視。儘管許多企業因資源限制只能專注於單一領域,但隨著市場全球化的挑戰,企業如ABVC集團開始走向國際,探索新的商業機會
Thumbnail
每年7、8月是生技產業盛事的月份,政府的參與顯示對於臺灣生技產業鏈發展的重視。儘管許多企業因資源限制只能專注於單一領域,但隨著市場全球化的挑戰,企業如ABVC集團開始走向國際,探索新的商業機會
Thumbnail
本文為兩萬字的長文,希望帶領讀者深入認識美時的轉型、經營策略、投資潛力,並針對公司未來獲利進行推估
Thumbnail
本文為兩萬字的長文,希望帶領讀者深入認識美時的轉型、經營策略、投資潛力,並針對公司未來獲利進行推估
Thumbnail
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有巨大發展潛力,企業正朝向集團化和控股式發展。臺灣第一家旅美掛牌的生技公司輝景醫藥(ABVC.US),以及該公司的三家全資子公司目標上市,並採用配股配息的方式吸引投資者。該公司子公司ForSeeCon(FEYE)正規劃反饋部分股權予母集團股東,並積極鼓勵長期持有公司股票。
Thumbnail
臺灣生技醫療產業有巨大發展潛力,企業正朝向集團化和控股式發展。臺灣第一家旅美掛牌的生技公司輝景醫藥(ABVC.US),以及該公司的三家全資子公司目標上市,並採用配股配息的方式吸引投資者。該公司子公司ForSeeCon(FEYE)正規劃反饋部分股權予母集團股東,並積極鼓勵長期持有公司股票。
Thumbnail
  臺灣與美國稅收減免法案(以下簡稱臺美稅收減免法案)提供較低的扣繳稅率,對比美國較高有效來源所得課稅門檻,目前利於降低國內公司未來在美整體稅負,對於臺商投資整體策略而言,仍須透過專業稅務技巧來做因應。
Thumbnail
  臺灣與美國稅收減免法案(以下簡稱臺美稅收減免法案)提供較低的扣繳稅率,對比美國較高有效來源所得課稅門檻,目前利於降低國內公司未來在美整體稅負,對於臺商投資整體策略而言,仍須透過專業稅務技巧來做因應。
Thumbnail
公司介紹 美時過去為台灣的製藥公司,專注於高價位的困難學名藥(PIII)與特殊學名藥(PIV)開發。2014年與艾威群集團結盟後,藉由旗下全球銷售通路打入國外市場。近年轉型為複合式藥廠,除自行開發外,透過品牌收購、合作開發與授權引進新藥等方式多元化產品組合,降低研發新藥風險並且提供穩定現金流,目標
Thumbnail
公司介紹 美時過去為台灣的製藥公司,專注於高價位的困難學名藥(PIII)與特殊學名藥(PIV)開發。2014年與艾威群集團結盟後,藉由旗下全球銷售通路打入國外市場。近年轉型為複合式藥廠,除自行開發外,透過品牌收購、合作開發與授權引進新藥等方式多元化產品組合,降低研發新藥風險並且提供穩定現金流,目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