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的《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是一本深入分析中國政府透過媒體擴張全球影響力的學術性著作,於2019年3月由台灣八旗文化出版。
本書以嚴謹的研究與豐富的案例,揭示中國自2009年啟動的「大外宣計畫」,如何透過資金、收購、滲透等手段控制全球華文與部分西方媒體,進而塑造有利於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
本文將從作者背景、書籍內容、核心論點、章節架構、學術影響與評論等面向進行系統性介紹與分析。一、作者背景與研究脈絡 何清漣,1956年出生於中國湖南邵陽,原為經濟學者、媒體人及政治評論家,擁有湖南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與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任教於湖南財經學院與廣州暨南大學,並在《深圳法制報》擔任編輯。 1998年出版《現代化的陷阱》一書,揭露中國改革中的腐敗與社會問題,引發中國官方關注與政治壓力,最終於2001年流亡美國。此後,何清漣長期為《美國之音》撰寫專欄,專注研究中國政治、經濟與媒體控制議題。其早期著作《霧鎖中國》聚焦中國國內的媒體審查制度,而《紅色滲透》則進一步將視野擴展至全球,成為其研究的重要延續。
二、內容概要與核心主題 1. 「大外宣計畫」的推動與規模 本書圍繞中國自2009年起推動的「大外宣」政策,中央政府投入高達450億元人民幣,以「搶奪全球話語權」為目標,試圖透過國際媒體網絡推廣中國官方立場。何清漣指出,這不只是對外宣傳,而是一場全球性的輿論戰。 2. 滲透手法與操作模式 何清漣詳細分析中國政府如何運用各種資源滲透全球媒體: 全球華文媒體的「粉紅化」:透過資助、語言政策(推行普通話)、設立海外媒體研究中心等手段,將華文媒體轉變為中共的「傳聲筒」。 對西方媒體的影響:中國透過收購、合作、贊助等方式,滲透主流西方媒體。例如中國國營媒體進駐紐約時報廣場、聘用西方媒體人員(如ABC記者Tony Perkins)加入中國官方媒體。 非洲與第三世界的媒體滲透: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已開始在非洲進行媒體布局。隨著經濟實力擴張,中國在非洲被形容為「新殖民主義」的代表。 台灣與香港的特殊情況:台灣被視為中國統戰的重點,媒體如中時集團被指透過複雜股權架構實際受中資影響,形成親中報導傾向;香港媒體則因資金壓力逐步向中國靠攏。
3. 對民主體制的威脅 何清漣警告,這種紅色滲透不僅是輿論問題,更對民主制度構成威脅。當媒體失去獨立性,社會將無法接觸真實資訊,導致民主選舉與政策形成受到誤導。
4. 宣傳戰的效果與局限 儘管中國透過金錢與技術輸出試圖塑造正面國際形象,作者認為這種方式無法長久。她以「將烏鴉塗成白色」比喻其宣傳徒具表面,最終將因與民主價值背離而失效,甚至淪為歷史笑柄。
三、本書之章節架構與敘事邏輯 《紅色滲透》全書共256頁,結構分為前言、五章正文與結語,邏輯清晰、層層深入。 前言:概述「大外宣」政策背景,並引用毛澤東「把地球管起來」的說法揭示中國全球戰略野心。 第一至第四章:系統分析中國如何在全球展開滲透行動,結合具體案例如非洲媒體布局、西方記者加入中資媒體等。 第五章:聚焦台灣,探討中資如何滲透本地媒體與其對民主制度的潛在衝擊。 結語:總結「大外宣」的效應與全球反制潮流,如美國、澳洲等國推出《外國代理人登記法》。並建議台灣應仿效,完善法律體系以防紅色滲透。
四、核心論點總結 1. 系統性與全球化的滲透策略 大外宣不是單點行動,而是跨媒體、跨地域、跨語言的綜合滲透戰略,目的是操控全球輿論空間。
2. 台灣成為主要攻防戰場 由於地緣與政治敏感性,台灣成為紅色滲透的重點對象。何清漣認為2020年總統大選是關鍵節點,必須警惕媒體被操控導致民主傾斜。
3. 對言論自由的長期威脅 當媒體變為政府宣傳機器,將削弱社會的監督功能與知情權,影響公民自由與政治選擇。
4. 宣傳戰注定失敗 中共的媒體攻勢表面風光,實質卻因價值觀對立而難以建立真正的國際信任,終將失效。
五、書籍影響與各界評價 《紅色滲透》出版後在台灣與國際間引發廣泛關注。美國2018年《胡佛報告》引用書中資料分析中國對美國華文媒體的控制,推動美國加強相關監管。台灣學者張錦華、香港資深媒體人程翔等皆給予高度評價,肯定其資料翔實與分析精準。 特別是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與台灣大選前夕,書中觀點與社會氛圍產生強烈共鳴。作者也於當年5月赴台灣巡迴演講(如台大、中正大學),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但亦有評論指出,本書立場明確,帶有強烈反共色彩,部分觀點可能有誇大之嫌。閱讀者應結合其他資訊來源,進行批判性思考。
與《霧鎖中國》相比,《紅色滲透》將研究焦點從中國內部延伸至國際戰略層面。相較於《隱藏的手:中國如何改變西方》等著作,本書聚焦於媒體領域,並以台灣為案例深描中國統戰策略的實際運作,呈現地緣政治下的高度風險。
六、總結評價 《紅色滲透》是一本資料豐富、論證嚴密的研究著作。何清漣以其獨特的跨領域背景,從經濟與媒體交界切入,揭示中國如何透過媒體布局全球。雖然觀點明確、立場鮮明,仍具高度參考價值,對關心地緣政治、媒體自由與中國影響力擴張的讀者而言,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讀物。

何清漣(19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