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所著"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1963"(中文譯本《平凡的邪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一部深具影響力的政治哲學與倫理探討著作,其思想自出版以來,就引發廣泛討論與爭議,時至今日,仍具有啟發性與警示意義。
本書原為阿倫特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撰寫的審判報導系列,後經擴寫成書,聚焦於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接受審判的過程與意涵。 本文旨在介紹本書的背景、核心論點、結構安排、爭議焦點與當代意義,嘗試釐清阿倫特所謂‘’The Banality of Evil‘’(按:中文本譯為「平凡的邪惡」。筆者以為譯為「平庸的邪惡」或許更佳。)之哲學意涵,並評估其在極權體制與個人道德責任問題上的深層反思。 一、歷史背景與寫作動機 漢娜·阿倫特(1906–1975)為20世紀極具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生於德國,猶太裔,1930年代流亡歐洲,後移居美國。其代表性作品包括《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與《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關注極權政治、公共領域、責任與自由的哲學問題。 阿道夫·艾希曼為納粹政權中實施猶太人大規模屠殺的要角之一,主管「最終解決方案」(Final Solution)的執行。戰後潛逃至阿根廷,直至1960年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逮捕,並於隔年在耶路撒冷接受公開審判。阿倫特受《紐約客》之邀前往旁聽全程,親自記錄其言行,進而思索一個看似平凡的行政官僚,如何成為歷史重大罪行的關鍵推手。
二、核心觀點與理論洞見 本書最具代表性的概念,無疑是平庸的邪惡(the banality of evil)。阿倫特並未試圖將艾希曼描繪為心狠手辣的魔鬼人物,反而指出他在外型與言談間,皆顯出一種平凡甚至庸俗的氣質。她觀察到: 1. 艾希曼不是惡魔,而是一名缺乏思考能力的官僚艾希曼在法庭上的辯詞反覆強調「只是執行命令」,其語言機械、缺乏邏輯,甚至語無倫次。他不具狂熱的仇恨,也無個人殘暴的傾向,其行動反映的是對體制命令的盲目順從。 2. 平庸不等於無害,而是缺乏判斷力的危險
阿倫特認為,艾希曼的邪惡源於他拒絕思考自身行為的後果,也不願面對道德選擇的責任。在極權體制下,這種「不思考」即構成了可怖的惡之根源。 3. 個人責任不能被體制遮蔽
即使在極權統治下,個體仍有責任對其所行所為作出道德判斷。阿倫特強調,人不應以「我是體制的一員」為藉口逃避倫理責任,否則即淪為惡的共犯。 4. 司法與政治的界限問題
阿倫特對以色列是否具有審判艾希曼的司法管轄權提出質疑,亦指出此審判有部分政治意圖,將艾希曼作為納粹罪行的象徵性代表,可能掩蓋了對具體行為的法律責任審理。 三、書籍結構與論述安排 《平凡的邪惡》全書分為數個部分,邏輯清晰、層層遞進: 引言與審判觀察:交代審判背景與作者立場,呈現艾希曼形象。 歷史回顧與事實陳述:描述納粹屠殺計畫的形成過程與艾希曼所扮演的角色。 審判現場與辯詞分析:記錄證人、法官、艾希曼本人之言詞與行為。 觀點總結與道德反思:提出「平庸的邪惡」觀點,並探討體制、責任與個人之間的倫理界線。 四、出版爭議與學術批評 此書出版後即引發強烈反響,特別是以下幾點爭議: 1. 是否在「為罪犯開脫」?
部分評論者誤解阿倫特是在為艾希曼洗白。然而阿倫特並未否定其罪行,而是試圖指出:真正的邪惡,可能來自於「沒有思想」的人。 2. 對猶太領袖的指責
阿倫特提到部分猶太社群領袖在納粹統治下曾與德方合作,希望以妥協換取減災,這一觀點被視為對受害者的再傷害,引發猶太社群不滿。 3. 對以色列審判的質疑
她對審判的合法性及政治化操作提出批評,這被一些人解讀為對以色列國家的不敬,亦造成當時以色列輿論對她的排斥。 4. 語調與文風的反差
阿倫特的筆調中夾帶諷刺與冷靜,有讀者認為未充分體現大屠殺應有的嚴肅性與哀悼氣氛,引發情感上的反感。 五、思想影響與當代意義 《平凡的邪惡》對政治哲學與公共倫理學的貢獻深遠,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於各類極權、道德責任與體制性暴力的討論之中: 1. 重新界定「邪惡」的本質
阿倫特提醒人們:極端邪惡未必來自病態個人,而可能是因日常中對思考的放棄。此一觀點對教育、政治與倫理有警示意義。 2. 對極權主義研究的補充
本書與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構成理論互補,深化了對官僚制度如何稀釋個人責任的認識。 3. 當代制度與職場倫理反思
她的觀察常被援引於軍隊服從文化、公務員體系倫理訓練,提醒現代人應時時維持獨立判斷,避免淪為冷漠系統的一環。
4. 文化與影視影響
2012年德國電影《漢娜·阿倫特》即根據本書寫作歷程改編,亦有多部學術論文與文化作品從其思想中發展出批判理論。 六、對我們的提醒 《平凡的邪惡》既是對歷史罪行的深度剖析,也是一種倫理的省思。阿倫特所指出的,不僅是納粹體制之恐怖,更是現代社會中潛藏的服從文化、去人性化管理與思想懶惰所構成的風險。她要求我們正視個體的倫理判斷力,即便身處龐大體制之中,仍需堅守思考與說「不」的能力。 在今日資訊爆炸、價值相對、政治極化的世界裡,阿倫特的觀察無疑仍具當代意義——警醒我們:真正可怕的,或許不是極端的惡,而是「無思想的服從」。

Hannah Arendt.(1906/10/14—1975/12/4)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施奕如譯.玉山社.2013/08/10出版